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学校主体性德育实践案例
虹桥路小学

“寻    根”

                            ——中华文明初步探寻

虹桥路小学    张伟

 

一、背景分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为了进一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我校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实际情况着手设计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

在教育内容上,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国家意识教育过程中,将把国家观念作为重点;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把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把社会责任、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同时,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了各年级的实施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感到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主用,必须要调动孩子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于是我们把每个学生的姓氏作为自身探寻的出发点,了解自身姓氏的来源及同姓的历史名人,为了更为有效的对中华文明进行了解,我们又考虑把各学科进行整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形成了学校的教育活动方案。

 

二、活动组织形式及具体策略:

在活动的形式上,我们在各学科有机渗透“寻根”这一主题,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同时,重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以及一些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社会实践、征文、知识竞赛等项目,并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在活动策略上,我们构架民族精神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两个体系,并努力使课内与课外互相融合,作到显性教育与隐性的教育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民族精神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的全覆盖。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  活动课程扩展

1、 开展古诗文积累。一至五年级以学习、诵读、品析、背诵古诗文为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内容。由于是在阅读课上进行,每周12首,学期末,又以“打擂台”形式进行年级组的比赛,学生表现踊跃积极。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校又根据年级的不同来进行,例如一年级为《悯农》、《锄禾》等15首;二年级为《出塞》、《从军行》等15首;三年级为《惜时》、《登鹳雀楼》等15首;四年级为《赠汪伦》、《游子吟》等15首;五年级:《登飞来峰》、《塞下曲》等15首。学生的日常积累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2、 在音乐课中增加与调整民族音乐的欣赏内容。以欣赏民族音乐、认识民族乐器、了解名家名曲、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主要内容。在确保完成课程标准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开展民族音乐的欣赏教育。在低年级(一至三年级)主要以了解民乐与认识民族乐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年级(四、五年级)以欣赏为主,加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3、 在体育课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民族体育游戏的内容,在运动中训练学生的协调、平衡能力。我们推荐了许多的游戏:低年级有造房子、扔沙包、踢毽子等;高年级有马兰花、斗鸡、转空竹等。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了对民族游戏的了解,也陶醉于民族博大的文化氛围之中。

4、 结合社会与思想品德课,渗透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一年级有重点的选择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把新中国的诞生与改革开放史娓娓倒来;二年级则侧重孔子与陶行知两位教育家的事迹,进行了尊师、爱师的教育;三年级将张衡、毕升两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搬上了讲台;四年级推出了李白与杜甫两位文学家,在了解生平、作品的基础上,召开了古诗吟诵会;而五年级抓住徐霞客、徐光启两位先驱,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二)  综合实践

1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热爱祖国,首先要基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的了解,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熟悉。我校让学生从自己的姓氏入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民族歌曲”赛歌会;“民族游戏”交流月活动;利用主题班队会展示寻根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小论文为形式,分别就姓氏来源姓氏名人科技文化成就等内容来汇报。

2、 校园文化:良好的氛围能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我校从两方面入手(1)是推动读书活动。通过开展“我敬佩他”的演讲活动(中高年级)和“我敬佩的一个人”交流会(低年级),让学生交流寻找姓氏名人过程中的成果,在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比一比中,各班的交流会成为了学生的另一个学习课堂。(2)是优化环境建设。学校举行了两期版面展示,有“中国人真了不起——姓氏名人风采”展和“中国人真了不起——科技、文化成就风采”展。

参战的作品全部来自于学生,为学生的搭建了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使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效果:

整个活动为期一个学期,从总体看:

1、起点较低——先从学生的姓氏来历着手,各班教师善于发现,在学生进

行姓氏名人的初步交流中,发现学生反映的共性,确定出年级组的主题,并进一步引导,从而促进活动扎实推进。在活动后,学生感受颇多:

有的学生说:我的材料来自于爷爷奶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觉得他们真

了不起。

有的学生说:我很高兴,因为我能通过上网了解许多知识,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发现自己同姓祖先中有许多了不起的人。

有的老师说:这么一次探寻活动,不仅是教育了学生,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好的民族文化熏陶。

2、涉及面广——整个活动涉及到学校的基础学科、拓展、探究学科。各科教师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确定了本学科的渗透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进行,由于不同学科能共同携手,也使学生“寻”的过程变得更加扎实了。

此外,我校的这次活动也给是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家长对老师反映:孩子能回家主动的与家长沟通自己同姓的名人,这种主动性很少见,希望学校多搞类似的活动。

3、教育的隐性化——“寻根”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相互融合,因

而学生兴趣盎然。在众多的活动中,学生既有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教育的隐性,避免出现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对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教师全员参与——在活动中,我校的教师人人参与,各有分工。语文教师侧重古诗文的积累,数学教师利用兴趣课侧重数学家的故事渗透,体育老师开展民族游戏的教授,美术、音乐教师也在课堂中渗透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就连后勤教师也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物力的保障。全校一盘棋,推动了整个寻根活动有序的开展。

 

四、分析及反思:

在活动的实施中,我校能始终遵循下列几个教育原则,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l        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在活动我们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选择、归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理想判断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了民族精神。在整个活动后,学生对于“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仅要为中华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为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而喝彩,更要在今后通过努力学习,为中华增光彩。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水到渠成。

l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在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就从每个学生自己的姓氏入手,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学生追寻自己形姓氏的起源,追寻与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当代名家,有效地把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说话,再加上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方式,从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l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我校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特别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为学生提供的精神产品愈加丰富,当代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我们感到开展以“寻根”为载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将民族精神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着眼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了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感受体验中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增进了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整体综合素质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