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学校主体性德育实践案例
淮海中学

震撼心灵,启迪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淮海中学  (参评案例)

一、       背景分析

1、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近些年来,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性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孜孜以求和付出的努力,与我们所期望和已取得的实效相差甚远。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处在内容陈旧空洞,缺乏新意;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多元性;教育仍处在说教的形式,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

2.社会资源未被学校教育有效利用。

上海是座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上海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是这些社会资源却未能被有效利用。如我们的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陆续的参观了一些基地,但是几乎每次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瞥”,而真正了解的东西并不多。原因是学校开展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参观只为应情应景,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的活动也是很难收到教育效果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何走出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误区,让未成年人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真正受到灵魂的洗礼,是我们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与民族精神教育有机的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       组织形式和实施策略:

案例一

预初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问、好说,单一的说教可能会显得枯燥、空洞。结合学生特点启发他们利用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对光启纪念馆的参观和徐家汇变迁的实践记录,将民族精神渗透于润物无声中,感悟于活动中,这样的德育活动更具说服力与生命力。

借了解民族人物——徐光启为契机,挖掘人物背后所蕴藏的优良品质与民族精神, 进而结合生活学习的实际、感悟和发扬民族精神,开展了“弘民族精神,做有志少年”的主题活动。

1. 年级组老师商议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了解。1)徐家汇缘何叫徐家汇?2)找找徐光启的故事。3)问问家长以前的徐家汇 4)记录下你眼中今天的徐家汇。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体验。

2. 通过小队的形式,各组员分别认领问题,每个人就自己的问题去探寻信息、答案。这不仅发挥同学的主体参与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在学生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去参观光启公园暨徐光启纪念馆。

4. 引导学生在现有资料和参观认识的基础上,在班级出一期黑板报,同时利用班级的壁报资源,由学生将自创画、自创诗,个人感悟等在壁报上展示。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不断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5. 在各班交流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开展一次年级主题大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民族情结的舞台,在交流与展示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学生的自信心也在活动中激发。

案例二: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然而在理解上存在着片面性;处理方法上显得不够成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按部就班可能会遭受冷遇,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弘扬民族精神,开展民俗气节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从发展学生个性、从引导他们迈好青春的第一步着手,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迈好青春的脚步”主体德育实践活动。延续本年级德育特色,以“换巾仪式”为契机,以“三分钟演讲”为载体,利用龙华烈士陵园为实践体验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认同感。

1.    学生在成长、胸前的领巾由小变大,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将由小变大。本年级组织少先队员在老师带领下到龙华烈士陵园,进行换巾仪式,在烈士的墓碑前再次感悟到红领巾的无比光荣与神圣。

2.    参观烈士纪念馆,通过烈士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碧血丹心的浩然正气。

3.  通过“三分钟”演讲和班级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出自己心目中民族英雄,从而更好地体会民族精神的内涵。

4.  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寻找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生活上遇到的困惑,用先烈的故事和当代杰出青年的事迹鼓励他们去陶冶自己的情操,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案例三:

初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逐步提高,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尤为突出,加之学生有对中国共青团组织的向往的强烈愿望,组织学生开展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的活动,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组织,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清明节畅想活动中,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共青团旧址“渔阳里”,结合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寻找光辉足迹”的主题活动。

1、各班主任进行活动前的动员,说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为活动献计献策,征集活动的主题和方案。“寻找光辉的足迹”这一主题就是来自学生。

2、以小队为单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不同的参观实践方案;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渔阳里”的资料,对共青团的旧址“渔阳里” 有初步的了解,确立想要了解的问题。

3、按照小队的方案,带着问题参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故里——渔阳里。

4、学生通过“渔阳里”参观活动,制作小报,交流所了解的共青团的历史和涌现出的杰出青年代表的事迹,感悟他们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肩负的使命,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发现、感悟、体会编排成学生自身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年级主题大会的展示交流,增加共青团知识,增强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培育自身的爱国之情,练就自身的报国之能。

三、       实施效果:

(一)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1. 通过参观龙华烈士陵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洗涤。“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迈着稳健的步伐,开创美好的未来。”成为了学生在烈士墓碑前庄严的誓言。

2.在渔阳里,这个光辉的地方。学生们目睹了革命青年激情的青春,与他们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学生感叹道“正是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让今天的我们可以享受美好的世界。没有他们,建设新中国的一切也只是空谈而已。”

(二)启迪了学生的思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灵震撼之余,学生会对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有所思考。

1. 在参观徐光启纪念馆和搜集资料、布置壁报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不断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 在交流英雄事迹过程中,学生都感到必须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要对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观来检验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努力做到热爱祖国、艰苦学习,努力向上。

3.渔阳里之行,学生们明白: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先烈们走过的路是一条奋斗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真理之路。我们应该发扬他们的传统精神,继承他们的革命意志,为我们前途无量的未来也铺上一条奋斗之路。

   在活动中大家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要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学习是学生现阶段主要任务,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刻苦学习,不断进取,永不言弃,团结互助,才能练就本领,才能报效祖国,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通过这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1.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各小队制作的小报不仅主题新颖,而且人人参与,更好地发扬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2.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各类创作能力,壁报上展示着学生的自创画、自创诗,个人感悟等。还有,主题展示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狼牙山五壮士”、“三张戏票的主人在哪里”,自创自演的诗歌朗诵“渔阳里”赞,有感而发的演讲“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心中的英雄”,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也有一定的深度,无不展现了学生内在的潜能。

3.参观、交流、展示,使学生们不再局限于班级的学习氛围,给了他们更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寓教于乐、新颖的教育形式更为学生喜爱。

老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使学生发现、感悟、提高。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       分析与思考

1、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注重教育知与行的整合。

  《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既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认知教育,同时也要以实践、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因此,我校在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开展民俗气节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以传统气节——清明节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光启公园、龙华烈士陵园、渔阳里为实践基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励和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通过民俗气节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了解、实践、体验的自主教育过程中,不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髓。

2、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发展有机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等还不成熟,需要老师及时、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期,老师需要认真地研究,共同参与。从活动前的动员的语言、参观前对基地相关人物的了解方式和渠道、参观教育基地时问题的设定、到主题班会的展示等,要以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适度的引导,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避免“为了参观而参观“走过场的现象发生。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机会和平台。当学生获得充分、真实的体验、感悟时,教育的实效性才得以呈现。

3、具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 

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进行,教育应该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面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开始构建心中理想的自我。但是他们的心理成熟慢于生理成熟,身心发展不太协调。所以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时如同其他学科那样,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使其具有层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框架,形成教育内容系列化。如:我校《清明节畅想》活动中,六年级:参观光启墓地和陈列馆,召开了《弘扬民族精神,做有志少年》年级大会;七年级:参观龙华烈士陵园暨换巾仪式,召开了《迈好青春的脚步》主题班会;八年级:参观共青团旧址——渔阳里,召开了“寻找光辉足迹”年级大会。三个年级采用了层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框架,在不同的年龄段,确立不同的教育主题,凸现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初步形成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系列化。

总之,弘扬民族精神、树魂立根任重而道远,如何挖掘各学科民族精神的内涵,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渗透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20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