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学校主体性德育实践案例
育诚高级中学

参评优秀案例

主体性德育的实践探索

——主题班会与主体性德育研讨会带来的思考

育诚高级中学   吴富莱

活动简介

寓主体性德育于学校德育研讨中,已列入我校德育工作计划,并每学期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班主任主体性德育研讨方案,定时(每双周五的班主任会)定人(讲座、交流落实到具体主讲人)定内容,(提早确定主题);通过主体性德育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交流,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主体性德育意识增强,理念深化,形成共识:主体性德育观就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以充分的个性理解,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这一次是丁老师的主题班会与主体性德育研讨交流,她用多媒体展示了其观点:主题班会是实现主体性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这一形式,可以使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实践中根据学校要求、班级情况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

主题班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容是否为学生接受、认可。喜欢的话题,他们就会热情主动地参与,反之,则反应冷淡,我们的班会主题大致可分为学习类、活动类、自我完善类、社会热点类等。要使德育活动产生实效,其本身的形式也要使学生能接受,根据主题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通过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互相交流,形成共识,自省奋进,这是主体性德育中的同伴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说教好得多。采用即兴发言、演讲、多媒体展示、知识问答、才艺风采秀、唱歌、朗诵、小品及乐器演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在能够接受的形式下更主动更热情地参与,从而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德育的实效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

丁老师运用主体性德育理念,根椐自己实践探索观点明确,举例生动,同时,她又利用多媒体、主题清晰,图文并茂、发人深省,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对主体性德育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实践探索方向更明。“生活即是德育”,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我们的身边,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其实很多。这需要我们进行观念调整,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德育内容,使德育活动不间断对学生主体产生影响,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取得主体性德育的实效。

操作过程及说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人的主体性日益受到关注,人的主体性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现,在全面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德育,已经成为实施现代德育的必然趋势。我校早在2002年徐汇区德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主体性德育”研究的理念和举措,即开展了主体性德育探讨,实施了系列主体性德育研讨和实践。

一、主体性德育教师先行

教师是实施和推进学校主体性德育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树立主体性德育观,主体性德育观就是要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以充分的个性理解,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离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理解,就无法唤醒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情感,更谈不上促进其道德发展,而未经学生主体内化的道德教育不可能生成任何意义的道德品质。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状,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体主体性,培养独立的个人主体人格,是当前我国主体性道德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在学校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个性,使他们认识到良好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教师要做好“精神助产士”工作,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道德践履中培养良好道德选择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主体性德育教师先行,对推动学校主体性德育起到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主体性德育重思想先行

主体性德育教师先行首先是思想先行,方案到位,正如前面所言,我校不仅将主体性德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每学期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班主任主体性德育研讨方案,通过专家、专题主体性德育的讲座,研讨和交流,对主体性德育基本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自觉得将主体性德育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认识到主体性德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是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它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需求,以人的健康发展为本位,把学生作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在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三、主体性德育重实践为先

主体性德育是一项复杂的铸魂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实施全方位的渗透,在教

育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亲自体验,从中得到感悟,以至认识升华,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体现教师的价值导向。

寓主体性德育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要体现我校一贯倡导的“做事先做人,做人第一”的办学理念,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在构建主体性德育运行模式中,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是设计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参与社会实践,这三个教育环节构成了“做人教育”运行结构。

我校构建的“主体性德育”运 行模式

主体性德育

 


做人教育

 

设计主题活动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参与社会实践

 

(一)设计主题活动

这是“主体性德育”的切入口。在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主

题活动中,学校采用一周抓一重点。如“良好仪表,从我做起”“知荣辱,讲文明,我践行”等滚动式教育方式,学生行为规范,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之后形成。在诺大的校园内,没有一个清扫工,校园内整洁、干净;没有专职的自行车管理员,700多辆师生自行车摆放整齐、井然有序;校值勤同学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学生们的“荣辱在我心中”荣辱意识增强。实践中,学生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认识愈深刻,学生参与的自觉性、责任感就愈强。在设计“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参观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考察松江亭林公园顾炎武纪念馆,在教师的引导下撰写体会,开设橱窗专刊,布置班级专题壁报,拍摄和展示专题影像片,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主题教育中得到提升。活动本身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动地认识,体悟道德观念,感受践履道德的愉悦。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这是“主体性德育”的主体内化。从教育规律上看:人的任何素质的形成都有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的教育过程就必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体的“内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参与认同,感悟,“内化”才能实现。我校“做人教育” 紧紧围绕主体性德育融合在我校特色——读书活动中,《读书与做人》《读书——能力的阶梯》《读书与科学发展观》从以上读书活动的主题中,就可清晰地感觉到读书活动营造的校园文化对推动素质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读书与做人。“我与道德”演讲、“爱的教育”征文、“爱心捐书到青海”、“知荣辱,讲文明,礼仪知识”大赛,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道德风貌,文明行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参与社会实践

      这是“主体性德育”的实践体验,也是社会对学生行为的最好考验,我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服务理念,显示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强化“主体参与”的责任感。我校组织的“我为上海的交通畅通出份力”,学生志愿者在上街宣传交通法规,维持交通秩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要自觉告别陋习,积极投入到“与文明同行”队伍中来,不断提高自身交通素养。我校还在各年级进行分层次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高一年级利用学军实践,增强组织纪律性,磨炼意志、规范行为;高二年级通过学农,以及赴南京爱国教育基地考察和社会志愿者实践,增强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高三年级在“成人,成功,成才”十八岁成人仪式及考察宝钢,参观名牌高校等系列活动中,树立理想,走向成功,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每一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都积极引导,合理安排,组织到位,用公德规范言行、用文明美化心灵,让学生主体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做人的真谛。

实施效果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双重主体,这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学生的主体是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作为教师主体是组织、管理、协调、引导。在主体性德育探究中我们体验着这种作用的力量,尝试到主体性德育实施过程中的愉悦和成效,它使我们看到一个个学生从自然人逐渐成为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情感健康、道德高尚、体魄强健的社会人。

寓主体性德育于学校德育研讨中,也为教师积极思考,推进德育创新提供了条件,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来源于德育队伍的建设和德育队伍的良好素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主体性德育实践的主动性加强,积极参与主体性德育科研能力提高,《学生校长助理制实施的思考与实践——主体性德育探究》、《主题班会与主体性德育探索与实践》发表在近两年的《徐汇教育》上,《主体性德育之我见》、《再谈主体性德育基本理论》在学校主体性德育研讨交流中受到好评。我校在20052006两年审报区“育人奖”候选人中,尤其是2006年审报张勤和李春艳两位老师(张勤老师连续两年审报),她们以扎实的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基本功,丰硕的主体性德育实践成果,双双荣获2006年徐汇区“育人奖”称号。

反思与思考

学校主体性德育探索和实践重在参与,贵在坚持,坚持数年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思考,主体性德育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主体性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配合中达到有效性。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第一环节,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和配合,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我校精心设计了六届家长学校,全新的办学理念,健全的办学网络,规范的办学制度,建立了与家长间协调的互动关系,家长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怎样寓主体性德育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重互动发展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配合,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在主体性德育中体验道德魅力,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激发其自觉性、创造性、自主性。

积极探索和实践主体性德育的方法、形式、途径和内容,依托多种资源,把主体性德育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维把道德内在的本质转化为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行为。积极思考和实践以研究德育课题,提高德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努力成为主体性德育研讨和德育创新的探索者和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