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学校主体性德育实践案例
田林一小

体验真情  感悟生命

                               田林一小  

 

一.背景分析:

纪雨婷是田林一小三(2)班的中队长,虽然她来自于一个外来务工家庭,家中还有一个一年级的弟弟,但平日她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是学校多次大队集会的小主持人。061月,厄运降临在她的头上,她被查出罹患骨癌,为了配合治疗,她的父母在医生的劝说下,不得不决定对雨婷的右腿进行高位截肢。就这样,在其他同学们在喜迎春节的时候,9岁的小雨婷一夜之间,再也无法自己站起!但是在这样的不幸面前,小女孩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强和勇敢。她配合治疗、从不哭闹,父母安慰她,她总是懂事地点头,老师同学们去看她,问她疼不疼,她总是微笑着说:“不是很疼。”

29教师上班的第一天,三(2)班的同学们早早地来到学校,为她做了千纸鹤,为她祝福。下午,在班主任冯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拿着千纸鹤和各自准备的东西来到医院和雨婷说说话,和她游戏,希望她早日到校与大家一起学习,生活。老师、同学每一次的看望,看到的都是雨婷笑脸的迎接。雨婷的故事感动了所有知道这件事的老师和同学们。

056月上海市教委下发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我们又考虑到如今独生子女居多,习惯于被照顾、被关心,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对生命与健康缺乏珍视的态度。眼前雨婷的故事,正是向全体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一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明白生命的可贵,学习雨婷勇敢面对困难与不幸的积极的人生观;懂得珍爱生命,珍爱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将是一种“活的”德育。

 

二.活动过程:

1.让大家知道雨婷的故事

我们用录像的形式,把雨婷的故事拍下来,在全校播放;我们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把雨婷的故事告诉全校师生。《少年报》社的记者知道了这事,把雨婷的故事见了报,让更多的小伙伴们知道了雨婷,知道了雨婷的坚强。

 

2.大队部发出倡议,“关爱雨婷”

在各大中队干部的提议下,大队部向全体儿童团员、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学习雨婷、关心雨婷。

 

3.深层了解,体验生命珍贵

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各班派出1-2名队员代表,到雨婷的家中去看望雨婷,直接感受雨婷面对不幸的勇敢,为雨婷送去班集体的祝愿,并将自己探望雨婷的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雨婷家是住在一个旧厂房里。开学没几天,她们住的厂房着火了,她们被安排在了一个废弃的车间里。白天还看得见亮光,可晚上是漆黑一片,没有电。她们住在四楼,狭窄的楼梯,我们走起来都要小心翼翼。可想而知,父母要背雨婷去医院看病是何等的艰辛。)去她家看望的老师和同学都惊愕了,都默默地留下了眼泪。对于她们家而言,真是雪上加霜啊。

 

4.学科渗透,多渠道实践

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利用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学,向学生教唱《爱的奉献》、《蓝天下的挚爱》等歌曲;每个同学制作一个爱心袋,画上自己美好的祝福;介绍张海迪、桑兰等生活的强者的课外阅读资料给学生阅读。

 

5.各中队行动起来

各中队在中队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有的一有空就亲手制作幸运星,但愿好运能伴随着雨婷;有的同学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狗,让狗年旺旺给雨婷带来身体旺旺;有的同学让一个音乐盒来伴随雨婷快乐地渡过每一天,有的班级同学送上一串鲜花……“我对雨婷说”,每个同学写下一句想对雨婷说的话;“我为雨婷送祝福”,每个同学画了一幅自画像,剪下贴在一颗“爱心”上,签上了所有同学的名字,送上一句真心的祝福,希望雨婷早日康复;“爱心格言大放送”,每位同学摘抄一句富有爱心、热爱生命的名人名言送给雨婷,更有班级送给雨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励雨婷继续坚强地与病魔斗争。

 

6.“全校师生齐动员”捐助活动

学校发放告家长书,告诉全体家长这件事,在不少老师与家长的积极参与下,全校师生进行了“为她祝福、将爱心放送”的大型捐助仪式。与雨婷互不相识的总支领导得知后为雨婷买了书籍,捐了款。教育局的领导还默默地托人捐来了雨婷治病的钱款。雨婷的爸爸激动地代表雨婷向全校师生表达谢意。在《爱的奉献》、《蓝天下的挚爱》悠扬动人的乐曲声中,每个学生都神圣地走上领操台将自己的爱心袋投入爱心捐助箱中,体验了一次关爱他人的感动。

 

7.“将爱心延续”

1)召开一节生命教育展示课

在主题班队会上,领导、家长、其它学校的老师都来做千纸鹤,让所有知道故事的人都来为她祈祷,为她祝福。

2)成立红领巾爱心俱乐部

作为实践活动的延续,大队部组成了“红领巾爱心俱乐部”,每周由党团员教师带领俱乐部的同学去探望生病在家、无法上学的雨婷,并对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同样给予及时地关心与帮助。

 

三.活动效果:

1.活动期间,正是学校二月主题月“爱心月”,在田一校园里时时处处都充满了一份浓浓的爱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常出现的词语就是“雨婷”。同学们课间自发地为雨婷折千纸鹤、幸运星。同学们说:“雨婷这样不幸,却依然那么勇敢坚强,我要学习她。”老师们说:“从学生实践体验的言行中我同样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友情的珍贵。更感到自己身负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何等重要的大事。”

 

2.爱心回报

1)当徐汇区慈善基金会知道她的家境后,破例为她一个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送来了帮困费4000元,为她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2)在这次徐汇区首届“阳光少年”评选活动中,我校将纪雨婷的事迹选送上去,并根据她的事例,自编自演的叙事诗在1013的队庆上参加了演出,要让区里更多的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能知道她的故事,都能赞叹她的精神。经过初评、复评,雨婷光荣地被选为了“阳光少年”。

 

现在,经过8次化疗的雨婷,在不住院的情况下,已经回到了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看到她的勇敢顽强,也纷纷努力学习,规范行为,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实际行动学习雨婷。我们最大的愿望是,雨婷能快快地好起来,能尽我们所能地去帮助她,帮助她家分担一些经济困难。让我们用心去祈祷,她能挺过去。

 

四.活动反思:

总结整个活动的设计与过程,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总结:

1.注重体验,才是“活的”德育。

从开学初,三(2)班的同学去医院看望,到组织各班学生代表看望,学生们的耳闻目睹和发自内心感受影响到了全班其他同学。在班级中开展讨论,发表感想,使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通过做千纸鹤,爱心袋,学生伸出爱心之手,把对纪雨婷的祝福表达出来,体验了如何真正关心人,听雨婷爸爸的感谢,真正感受了助人后的感动。有了体验,行动才能发自内心,德育也才能深入人心。

 

2.教师的重视、参与程度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身教重于言教”,任何一项教育活动,教师自身的一次全情投入比无数次说教都来得有力。这次实践活动老师们也被深深感动,她们积极参与探望雨婷,为雨婷捐款,有的还让自己的子女捐出压岁钱,为雨婷送上一幅画,这些举动很好地带动班级同学参与实践活动,使整个校园爱的氛围浓厚。

 

3.多渠道挖掘德育元素,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元素,使德育不仅仅有在思品课、班队会课等阵地上单一的教育形式,而是渗透在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每时每刻。不同学科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在各自不同的课堂教学内,渗透同一专题的德育元素,围绕同一专题,唱、读、画,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体验得到丰富,起到“润物细无声”、“浑然天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