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跨世纪的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一)

一、背 景

出于军事竞争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科结构运动。但随着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人们的注意力便很快从那场改革转移到种族矛盾和对越战争等更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上,联邦政府也大大削减教育经费,使那场改革是来得猛,去得快。学校又很快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做法的不良后果到80年代日益明显,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学生科学学业成绩持续下降。在美国,由教育部进行的全国教育进步评定和学院入学考试委员会实施的学习能力测验,是检验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这两种测验结果均表明,自1970年至1982年间,学生的科学学业成绩实际上呈下降趋势,而高中毕业生的下降幅度尤其明显,其中只有7%的学生具备学习大学科学课程的知识和能力[1](p811)。这种不良的学习结果,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丧失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二)伴随成绩下降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他们进入社会后,不可避免地引起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公民科学素养低下,科盲率高达94%;科学和工程行业就业严重不足,仅占总行业的2%~3%;科学教师低质上岗,小学科学教师称职率为15%,中学科学教师专业普遍不对口[2]

(三)经济优势相对丧失。自二战后,由于日本、西德等国重视经济领域的科学开发,高薪聘用高科技人员,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到七八十年代其国家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这引起美国人的忧虑与不安。正如他们在《国家在危险中》一书中所说:我们的国家处在危险中。过去我们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领域未曾动摇过的优势,现在正被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所赶上。[3](p15)

事实上,在80年代初期许多人感到美国又有危机,只是引起这次危机的不是军事竞争而是经济竞争。正如美国人自己戏称:法国人有危机就举行罢工,美国人有危机就制定新课程。这次危机很自然地被归咎到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上。198210月《纽约时报》发表题为《Sputnik号卫星再现:科学和数学又有麻烦》的文章,便是个开端。1983年美国全国教育优异委员会出版的《国家在危险中》干脆宣称:美国的教育未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致使美国的经济遭到太平洋西岸和西欧一些国家的严峻挑战,并建议恢复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养。从而揭开了20世纪末期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据统计,到80年代末期要求进行改革的类似报告多达300余份。尽管这些报告提出的改革建议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科学和技术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改革尤为迫切。

面对改革要求,一些科学团体迅速作出反应。1985年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率先发起改革科学和数学教育的“2061计划,以期确立本次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鉴于1985年是哈雷彗星近地点年,它要在76年后即2061年再次返回近地点,而在这76年里科技将发生巨大变化,以“2061”给改革活动命名是要表明,该计划将以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着眼点,长期致力于科学教育改革。

1989年该协会出版了为改革指明方向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4年后又推出用于课程设计的《科学素养标准》。它们一问世便立即对改革起指导作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也因而被誉为本次科学教育改革的圣经

1996年,美国全国科学研究协会发表了有史以来由联邦政府支持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教育标准──《全国科学教育标准》。它的诞生,象征着本次科学教育改革运动走向深入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