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 信息科技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工具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应该仅仅成为技术的使用者,还应该成为技术的理解者,未来一部分人还可以成为技术的创造者。为此,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了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小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内涵与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创新素养的培育的实践两大方面提出观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创新素养

一、  小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内涵

1. 创造、创新、创新素养的界定

创造在《辞海》中定义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则是指在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或者对他人已有的成果提出创造性的运用。两者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其核心均为“新”,不同点在于创造强调独创性,创新强调继承性。从概念的外延上比较,创新比创造范围大,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

创新是一种复合能力,是受良好的知识结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寻求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善于独立思考和乐于探究发现,对创新有主动的意识和积极的精神。

创新素养则是指一个人平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修养,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 小学阶段创新素养的含义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可知,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岁)两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是儿童思维逻辑的起步时期,这一阶段的思维培养关系到小学生对外界理论感知的初步形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小学生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创新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小学阶段的创新素养是小学生在完成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生在经历创造新事物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身心品质的总和。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创新精神是指小学生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勇气、意识、胆略等的一般心理状态,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一部分。

创新能力是指小学生在完成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包括动脑和动手两方面的身心条件。动脑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完成解决问题的思想建模、创意设计、方案设想、创作构思等以及验证、实施、物化等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求异思维和求新想象,其本质要素是求异思维和求新想象的心智技能。动手能力包括:将科学假设进行验证的能力;将思想建模物化的能力,将计划规划方案付诸实施产生实效的能力,将创作构思物化呈现的能力等。

创新人格是指小学生在实现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动机、兴趣、需要、意志、品德等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

为此,小学生的创新素养是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必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的创新素养是以扎实宽广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动力的一种综合素质,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

 

二、挖掘学科内涵,建构学习支架,把握科技本质

创新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创新教育不仅是对少数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更应要面向全体学生。信息科技学科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因其融知识性、技能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特性,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课程载体。作为一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创新素养的培育,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问,从而形成持续性地不断探索与发现的良好品质。

信息科技学科中,人如何使用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是课程的核心。科技的本质可以具体地从“致用”与致理”两方面体现。“致用”就是善于并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致理”就是探究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方法与规则。从内涵与本质出发,整合学习内容,建构学习支架,设计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具备扎实而宽广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前提与基础。

小学的基础型课程的教材多以单元与课的形式呈现,小学信息科技(华师大版)教材的编排同样也是依托学生生活为背景,以项目活动方式组织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单元《DIY——开始行动了》就以电子贺卡制作为项目学习内容。单元目标为掌握几何图形的绘制、着色与简单的编辑、文件的打开与保存的方法,并在设计制作贺卡的过程中,体会图形软件基本的操作及用途,从而最终完成本项目的学习任务——制作一张贺卡。

结合学校校情与生情,将本单元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制作贺卡为主线,以教师提供的模板和学生完成的作品为本单元的学习支架,进行建构、整合、提升。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将原先一个单元完成一幅作品,调整为一个单元完成四幅作品,然后将四幅作品拼成一张贺卡作品,并初步让学生体会文件夹的使用及草稿文件的优势。二是提供一些符合儿童特征的模板文件,将作图同填色有效地结合,并感受主次,激发兴趣,提升作品整体美感,并初步让学生体会电脑作图的顺序性,从而延伸到思维方式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调整后的单元作品呈现如下:

 

三、  关注学习经历,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创新思维

如果说挖掘内涵是指向学科学习内容的核心,那么关注经历就是指向学科学习过程的关键。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比较、分析、设计与反思,感悟内涵的智慧;抑或在技能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模仿、迁移、探究与创新,感悟技术的智慧。教师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应从传统的关注技术的使用与应用转向关注学科思维的形成与创新思维的培育。

1. 情境再现,满足需求

教师可适切地将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产生亲切感、愉快感,从而满足学生内心体验的需求与需要。

2. 空间创设,体验过程

教师应善于创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更好地自主探寻事物的本质特征,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从中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3. 设疑引导,激发思考

教师可适时设计极富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认知矛盾与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自发要求思考,自主参与讨论,积极研究争辩,尽情各抒己见,从中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4. 鼓励提问,主动探索。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开放、易于思维激发的氛围,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索,提出疑问,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从思想上削除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心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寻。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让学生的思维从拘谨转向开放,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5. 角色扮演,丰富体验。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创造性地想象,并尝试着自我扮演角色,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同时,也正是在形形色色的开放教学情境中,通过各类角色的扮演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演才能、创造才能,增强他们情感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关注学习经历,激发创新思维,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方法与途径。

 

四、 尊重学生个体,丰富多元评价,激励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也能获得进一步的激励。

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更在于激励。为此,教师应试图建立一种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观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的时间、意识、程度及质量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态度、个性、方法、能力等综合因素的提高与发展,注重使用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评价体系,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运用多元化评价、个体内差评价、分层递进评价等评价思想,从而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得以进一步激发,力图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教师在在具体操作上,尤其是课堂反馈与调控环节,要有以下意识:

1.  延迟性评价,同中求异

由于学生所受的家族教育、文化生活体验及个体思维方式不同,学生之间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时,教师往往不对学生某个答案或见解立刻做出评价,而是激发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通过平等对话,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与意见,不让有创意的见解漏走。

比如华师大版教材第九课《谁是冠军》一课,当学生完成跳绳比赛成绩表的制作后,对比表格数据,分析思考谁是冠军时,大多学生从成绩统计这项数据中最先发现,如按总个数最多的评定方法,小华是冠军。此时,教师听后,不忙评价好坏,而是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或是引导“结合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想一想小丽也说自己是冠军,为什么?”学生相继便思考出了多种评定冠军的方法:

     评定冠军的方法                        冠军

方法一:按总个数最多                       小华

方法二:取最高成绩                         小明

方法三:按取得单次冠军的次数最多           小丽

方法四:按平均个数最多                     小华

教师在此分析、点评的环节,也应从关注人本的角度出发,鼓励多元思维,认可多种不同算法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在数据分析与比较中理解不同的算法。

2. 鼓励性评价,激发创意

强调正面引导为主,毫不吝惜地肯定各类学生所获得的点滴成绩。只要发现长处,便不失时机地进行神态、支体、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鼓励,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与主动性,从而让每一处的进步与创新都得到及时的、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人们常说创造力是人的另一双眼睛。当学生有想法,但因技术能力较弱,难以实现时,教师也应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在技术上给予帮助。比如在画图软件的教学中,学生能想象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但很难在电脑画图软件上展现出来。这时,教师不能采用一概抹煞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得以磨灭,从而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采用积极的态度及时去启发和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教师在电子小报作品评价量表的制定中,可根据学生原先所处的不同水准,制定其应该达到的最近目标区域的评价点。对于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应关注非技术因素的培养,如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等,在评价量表中可制定“作品有与众不同有独创性”“主动帮助同学”,“敢于发表观点”,“谦虚听取他人想法”等评价指标;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弱化评价表中的技术要求,侧重关注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评价量表中可制定“作品整体内容比较完整”,“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大胆寻求他人帮助”等评价指标。

   尊重学生个体,激励创新意识,丰富多元评价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保证与支撑。

   

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尽的道路,创新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该从大教育观入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终身发展,以把握科学本质的基础,以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潜能为核心,以激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动力,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创新素养与综合素质,为下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曹红旗等:创新素养与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39

2. 曹晓敏:“为创新而教”——创新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融合运  [J],教师, 2016(15)

3. 曹喜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思考[J],神州旬刊,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