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劳技
在校园劳动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实践

    在校园劳动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实践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浦纳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凝练,每个字都具有丰富的内涵,“24字”的落细落小落实涉及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载体。但这是一项以校为本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筹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劳动技术教育教师要增强学科德育意识,全面、深刻的理解“24字”的基本内容释义,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24字”的教育目标、评价、内容、设计再研究,用心把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命和责任,既要用智慧点燃智慧,也要用人格引领人格。

一、了解丰富内涵,明确目标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字字凝练、丰富、深刻。如“富强”:2012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历史长河看,自14世纪开始300多年里,中国曾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终于在140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了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不难看出“富强”深刻而丰富内涵要在劳动教育中落实,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的过去,也要让学生知道当前国家建设“双百”目标、“一带一路”战略等重要内容,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豪情,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讲都是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线劳技教师的实践探索。201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养成节俭惜物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找准落实要点,抓好关键环节

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学校和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课程教学主渠道,多形式、多维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建设、进评价体系”。基于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在劳动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应是重点,适时融入国家、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有丰富的切入点的。

第一,学科精神培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无疑是劳动技术课程的价值所在。为此,我校劳动技术备课组制定了学科学习规范,明确二分钟预备铃、听课、课堂笔记、工具使用、操作安全、课内活动、作业等方面的规范要求,通过落实学科学习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在教学中,我们既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同时强调将培育执着坚韧、精益求精、合作分享、节俭惜物、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等学科精神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合起来。

第二,非遗项目课程化。结合初中劳动技术教材内容,我们重点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恒源祥“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海派绒绣”,以及传统饮食文化本帮点心制作纳入六、七、八年级劳动技术基础课程和学生社团课程中,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培训教师、开设学生讲座,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丰富课程资源,并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彩虹编织社的同学们把围巾、线毯(集体创作)等手工作品赠送给家人或社区敬老院的老人,完成从自我服务到公益服务的升华。每当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做的点心带回家与父母一起分享时,家长的感动溢于言表;班级家长微信群中经常会晒出了学生在家做点心、做饭、做菜的照片,孝亲、友善等价值观教育自然的融合在了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之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布艺、3D打印等技能类社团课程,使劳动技术课程群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开发价值观教育微模块。初中劳动技术教材中的中国结、布艺、木工、食品雕刻等教学内容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佳载体,同时也是培育学科精神、渗透“爱国、爱家乡”价值观很好的切入点。传统手工作品中有大量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作品,表现了我国民众对于自然世界的尊重以及乐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理崇尚,是我国民众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渗透“文明、和谐”价值观最佳的切入点。中国民间手工艺中的匠人精神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匠人精神包括: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对传统的尊崇,对品质的坚守,是渗透“敬业、诚信”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把上海科教版初中劳动技术教材中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了梳理,分为学科精神、时代取向、传统文化三大类,从目标、评价、内容、设计四个方面来编制“价值观教育微模块”。例如:

主题

中华绝技之食品雕刻

类别

传统文化

切入点

向美、和谐

目标

1、在欣赏优秀食雕作品中感受食雕的艺术之美、寓意之美。

2、体会中华饮食的“和”文化。

评价

能够说出食雕作品的寓意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和”文化

内容

食雕作品欣赏和评述

设计

导入(食雕典故)   活动(食雕作品赏析)

第四,善用时事教育。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随着“一带一路”由蓝图变为现实,中国的崛起令人振奋和自豪。我校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积极探索利用时事教育来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到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有意识地收集与劳动技术相关的时事资料作为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增色。例如: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技术,参与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中国有效的海上维权行动——填海造地,挖泥船是中国海洋维权重要功臣……这些时事教育开阔了学生的知 识视野,增强了学生学技术、学制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关注世界、关心国家民族兴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课内外整合,校内外协同

除了利用好劳动技术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社团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之外,我校劳动技术教师还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校园宣传载体和活动平台,宣传“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典型事例,让勤劳这一中华民族的第一传统美德真正根植学生的心田。

 

第一,搭建劳动平台。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是多元的。以我校为例,校园干道晨扫(按周各班轮流)、景点包干区(各班按学期包干)、教学楼开放区管理(各班按学期包干)、班级卫生值日、种植体验区管理(楼道阳台种植区、培植暖房、户外躬耕圃由学生志愿者包干)、班务管理等都成为我校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能力的平台;每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区级、市级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组织学生到区内中职校参加眼镜配制、动漫绘制、电子制作等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与对口居委签订共建协议,为学生小队志愿者活动搭建平台等等。我们利用这些平台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价值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第二,倡导自主奉献。我校提出了“我的学习我自主;我的班级我建设;我的社团我做主;我的校园我管理;我的父母我孝敬;我的社区我奉献”的学生自主管理要求,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班级的事情抢着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社区的事情大家做,积极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活动,弘扬优良家风和社会风尚。寒暑假,劳动技术备课组教师设计了学生家庭劳动作业,要求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完成布艺、编织、木工等手工作业,以“假期劳动记录单”的形式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并参与指导和监督,转变家长中普遍存在的“把书念好就可以了”的错误观念,改变把劳动教育排除在孩子学习内容之外的现状,形成家校劳动教育合力。

     )年徐教院附中学生(  )假劳动记录单

日期

时间

家庭/社区劳动

时间

手工与技术

 

  

     

内容:

他评/感想:

     

内容:

他评/感想:

 

……

……

……

……

 

 

小档案索引(照片、文章的标题等):

 

第三,树立优秀典型。我们将爱劳动作为学校各类综合评优的重要指标,通过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豪情。例如,我们以评选年度“附中劳动之星”、“美德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为契机,激励学生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校园网、青藤报、红领巾广播电视、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宣传典型事迹,引领校园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关键在于“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建设、进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在于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校园劳动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将继续探索,用我们的实践智慧浇灌孩子们的美德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