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课改动态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或者调研过程当中,发现老师们对二期课改中的教学目标基本上能够从三个层面去描述,但真正怎么样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还有一些偏差,这需要进一步去学习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课程对教育目标是这么理解和描述的:教学目标包括的三个方面,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分离的,它们的达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它们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中得以整体实现。
  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机整合:通过必要的过程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当中来体会和领悟方法,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方法的过程当中再来突显个性。
  以下三句话形象、恰当的对“三维目标”加以了定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切目标的载体。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学生在过程方法当中的表现状况,反过来,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参与,没有过程方法做牵引,那么要实现知识技能目标也是不现实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切目标的中介。如同桥梁起纽带作用,把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连接起来,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当中,他要经历这个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情感,反过来运用这样的一种本领,去进一步的学习、掌握知识,经历新的过程、获得新的方法,体验新的情感,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他要依赖于情感态度作为动力,依赖于已有的或者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作为基础,为他进一步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新的知识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动力。它是实现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策略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一种动力性目标,所以把它比喻为一切目标的动力,他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可行性的过程以及必要的知识技能而逐步形成的,从这个层面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能够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当中,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当前,在下面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的几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片面注重从形式上体现“三维目标”。(如老师备课写教案,“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一条二条三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条二条三条。。。。”)这样文字的外显表现方式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问题是要在真正课堂教育实施过程中,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而不是仅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不是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描述,片面注重形式上的体现只能是应付领导来听课,只是注重了外在的表现性,没有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所以不必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醒目,相反,不注重从形式上描述,尽管没有在形式上教条地写出三方面的目标,但却有针对性结合于三个目标,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同样能将三维目标体现和落实的比较扎实和恰当。
  第二种现象是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实现理解不够。如老师对课的目标的实现,只是将每个目标的实现落实于各个相互单独的环节,如这个环节落实这个目标,那个环节落实那个目标,割裂分离了三维目标,而未相互整合。
第三种现象是定位定得太高。一堂课内预期太多目标,在一堂课内根本无法实现。
  由于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不够,教学的过程中脱离了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的、人为的、机械的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说教式的教育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怎么样真正的去把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及整个三个维度的教育,还是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二、对选择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新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我们要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怎样真正理解和把握还存在问题。一种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还理直气壮地说你们不是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吗?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们深入一下思考,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你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
  要理清教材改革的长期性和教材使用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关系,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由于某些原因比较短期的就出来了,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试验,总是有点不利的因素,但我们要客观地看教材改革是个长期不断的过程,一个真正好的教材要经过不断的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的过程,而教材的使用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便于老师去积累教学经验,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还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例: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随意发挥
  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
  2、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例:2、4、8乘法之间的关系
  3、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符合数学科学,要有科学性。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但在处理上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有些概念都是运用通俗易通的言语阐明一些道理。
  4、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适应时代的需求。
  5、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遵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接受能力。例:植树问题
三、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把握 
  新的课程有许多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等,这里把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拿出来进行交流。因为在平时听课过程中还是发现许多在执行过程上的问题。我们这个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怎样地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至少要有这样几个因素要考虑:
  一、合作交流是必要的,有的根本没有必要,只是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二、合作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合作形式太单一;三、合作交流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具备这种合作交流能力的,是需要教师指导培养的;四、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形式的合作交流是需要设计的。这里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对人数的把握一般以4~6认为宜,人数不宜过多,造成机会不够均等,以前学生中的差异分化从3年级开始,现在这种差距从一年级就开始了。我们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要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包括相互之间的一种交流互补。还要注意合理分工,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包括:收集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讨论的习惯、相互配合的习惯等等。只有真正地培养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合作学习。
  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合作学习?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有些课型是综合实践活动类的,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互相的碰撞,互相启发,拓宽思路、学生在这过程中情感交流、价值观也可以逐步的完善。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问题下去学生们不会是同样的理解程度和同样的结果,肯定是有差距的,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还吃不准,存有疑虑没有把握,这个时候就很希望与别人交流,很希望有好的思路引领,或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验证,这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就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3、知识容易混淆之时,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常常在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运用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一些相近的内容时容易产生概念混淆,例如:数的整除这个单元,里面包含的概念许许多多,有些概念比较难理解,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能进行辨析,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概念。
  4、具有不同操作方式的或比较复杂的实验性学习,适宜采用合作学习。
  5、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
  6、调查、参观、访问等,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四、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
  算法多样化要求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只是标准的、最优的、严格的算法,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真实的问题求解过程,每一内容的表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表现。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优化的过程。
  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有的课上学生出现5、6种方法,最后就是指定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间少了交流体验反思这个环节。
  只有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最优化的算法。现在的最优化和开始的最优化本意是不同的。开始的最优化是按照数学家和成人的理解观点来定格的,未必是学生认为最好的,统一的算法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把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来。这个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新一轮的学习负担。
五、对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一)新课程中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1、坚持启发式,现在的被动接受越来越少了。
  2、坚持最佳组合,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不是越多越好,如何组合搭配好值得探讨,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但我们也不可能找到适应各种教学情境的万能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有它的长度也有它的短处。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选择,搞好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整体上去发挥教学方法上的优势,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各项要求。
  3、坚持因材施教。学生本身是有差异的,要尊重学生个性的特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教学中使用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认可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前提下,考虑方法多样性的限制性。这个理解一定也是辩证的。如果方法过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充分考虑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教师你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必须要考虑两者有机的统一。
  3、处理好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有的教师认为某些方法落伍了过时了,要用赶潮流的,这里就要处理好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需要审视需要选择,在批判的过程中去继承和选择。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还应该如何创新
  1、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
  2、教师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这节课就出彩,处理不好好的资源就悄悄流失了,课后反思的时候就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即使是一些错误的信息,你也可以把它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好地处理好。我们应该善于去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的情况,把它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资源,来合理地利用。
  3、善于在课堂中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六、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组织者——组织学习材料、组织学习活动,营造课堂气氛。例:大数目的读法
  引导者——激发兴趣,激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合作者——参与小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态度,必要的演示、讲解、总结、板书。
七、对备课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虽然现在都提供了一些教案,但这些都不能照搬,照搬一定会出问题。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3、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现在课程资源种类很多,教参,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投影片,录像,音像制品,网络资源等,要进行合理整合。
  5、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责任编辑:吴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