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徐汇区教育系统第一届学术节 > 综合报道
徐汇区教育系统举行首届学术节活动之二:徐汇区两类课程展示研讨会

提升课程力,推进两类课程建设

     宏观掌握搭建平台,专业引领逐次提升,培育团队发展教师,反思调节总结提升,返朴归真细化操作,在课程领导实践中提升课程领导力,是本次展示研讨活动给予的启示。
     上海市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这种课程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有利于调动研究人员和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教育改革中形成区域教育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但二期课改推行以来,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以下称为“两类课程”)成为了推进课程建设的“瓶颈问题”。
     教育局:观念上的不适应——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创造,变整齐划一为多元化引导,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考试为多元化的评价;管理上的不适应——保证课时,组织实施,效果评价;能力上的不适应——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力;
     校长:将课改精神落实到学校层面,构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框架,发挥教师群体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缺乏长久的教学实践和扎实的运行常规,在升学就业方面缺少政策性、体制性的具体的强化和支持,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指导和控制手段,容易播下“学术腐败”的种子;
     教研员:无法满足各学科的需求,学科业务指导处于真空状态,课程质量良莠不齐……
     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熟;智慧,只有通过播散种子才能收获。
     面对课程改革带来的“三个不适应”,区教育局提出了“因地制宜——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口”,“分类要求——合理设置各类学校的标准”,“点上突破——打造课程建设的示范点”和“面上引导——搭建学校展示的平台”四项原则或策略,从而构建了“由学校特色开发课程,利用特长教师开发课程,利用基地开发课程,利用学科特色开发课程”的徐汇区课程建设的“四个类型”,使课程建设这项艰巨的工程稳步地上台阶。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的,校长应将学校课程建设放在内外环境变化中思索,从教育国际化背景、课程支配权、学校课程资源的拓展、未来数字化环境的挑战中思考,从而建构学校课程开发的共同体。目前,上海中学已经创造性地构建与实施了“上海课程、类美国课程、IB课程、教育部编课程、类香港课程”的五大类课程。
     南洋模范中学校长高屹提出,建设有效控制过程的课程运行机制是提高研究型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学年,南模中学高一二年级1000多名学生井然有序地组成了200多个课题小组,小组都有明确的目标、系统的分工、循序渐进的研究策略和扎实的研究过程。而对于学生尤其是团队的骨干,课程结业的收获远非狭义的课程成果或评价等第,他们的收获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带着问题去春秋游?”带着这个问题积极实践的南模初级中学十分明确,课程资源建设是学校发展重要支撑,现在,南模初级中学的实践基地已由一个发展为四个,理科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形成了有教材、活动卡、教参、评价工具和组织教师校内外实施的课程资源。
     区教师进修学院明确提出教研员是学科类两类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服务者,《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拓展型课程就很受基层学校师生的欢迎,现在有7所学校近5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同时,教院提出在一至两年内,各学科至少形成一门区本两类课程,形成由基层学校教师开发的三至四门精品课程。
     两类课程建设的未来态势如何?专家们认为,促进、合作、跨校、跨区是两类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势,课程建设必然有阶段性,要紧紧抓住通过课程建设带动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打破区域切割,将眼光放在整合和利用有效性方面。而在课程领导上,强调的仍然是“决策”和“研究”。
     位育中学黄道婆、邹容德育系列课程,园南中学防震减灾科普系列课程,零陵中学击剑体艺课程,紫竹园中学美术系列课程,上师大附中人文景观课程,教院附中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课程,樱花中学汽车文化、茶文化课程,南模中学篮球文化课程,南洋中学科技教育景观课程……在理念的深入和实践的支撑下,徐汇区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从实际出发推进课程建设,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动力源泉。
     市教委教育研究室主任赵才欣,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所长傅禄建,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兴宏,区教育学会会长顾奎华及教育局领导王懋功、杜俭、沈韬、朱建华,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陆葆谦等参加了当日的研讨会。

 

(责任编辑:郑亚捷;摄影:魏克、刘长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