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心理健康教育 > 八方搜索
他们比教师更有影响力

  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是北京三帆中学探索学校心育新路的一种尝试。

    同伴教育浮出水面

    同伴教育是指同龄人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以同伴教育的形式来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供需矛盾突出,难以适应形势需要。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原因,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引导和解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量相应增大。而学校仅有的一个专职心理老师连同若干名兼职心理老师,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学校心理咨询的供需矛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伴教育具有对同龄人进行心理帮助的诸多优势。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的问题相同,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同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同伴施加影响。这种教育形式的优越性,已经在国内外的青春期性教育、艾滋病教育和健康教育中取得很好的成效。我校2004年参加联合国儿基会和中少总社举办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活动,通过选拔学生志愿者在学校开展工作,效果很好,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这种教育形式的优越性,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中学生具有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潜能。这在学校日常的活动中已经不时体现出来。我校李湉同学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典型。2001年,10岁的李湉同学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北京市少代会。在会上,她捕捉到了这样一条信息:现在的孩子苦恼多,可是却没处倾诉,他们的大多数苦恼往往来自一些小事,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以致发展成为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很想有个同伴能听听自己这些烦心事。李湉同学联想到自己与小伙伴交流时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听他们天南地北地发泄一通,然后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她想,自己不正是一个可以给这些同龄人提供帮助的好人选吗?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接下来,李湉多方准备,并把家里的电话通过北京少年报公布出去,开始接听来自全国各地同伴和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为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各种心理困惑。2001年年底,在接听了200多个咨询电话后,李湉已经成为很多同学信任的帮助者,她的行动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中学生时报》、《中国中学生报》、《东方少年》都在重要版面作了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阳光卫视先后作了李湉同学的“红领巾热线”专题节目,并把李湉的电话命名为“红领巾热线”向社会公开。截止到今天,李湉同学已经为全国的2800多个有烦恼的同学送去了快乐,阻止了一名同学自杀,阻止了十多名同学离家出走。在此基础上,李湉同学先后出版了《温暖孩子心灵的101个热线电话》和《你好,青春热线》两本书。

    这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上真实而生动的事例,足以体现当代中学生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潜能。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也会因此开辟出一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多方培训心理小助手

    同伴教育需要同伴教育志愿者,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心理小助手。主要包含着两层意思,他们是心理老师的小助手,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心理活动;也是一个教育者,通过相关的培训后能够教育帮助自己的同伴。我们在2005年春季开学后,以初一年级为试点,着重抓了四项工作:

    心理小助手的选拔  首先给出心理小助手的选拔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对心理辅导工作要感兴趣,二是对人要热情,三是能乐于助人。选拔方式采取自荐与班级推荐相结合。同学们踊跃自荐,经研究,从中选拔出12位同学为我校首批心理小助手,后来扩展到26人。人数虽不多,可已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小助手的培训  这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做好了这件事,就为整个同伴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我校对心理小助手的培训可是下了苦功的。以“心理知识+工作方法指导”为核心,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考核式培训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学习相关心理材料,完成某个具体的心理任务,然后接受知识性问答考核以及实际操作考核。如在对小助手做同伴交往的培训中,我们不但会随机考核材料上相关的某一点内容,还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交往方面的具体任务,考察他的完成情况。

    讨论式培训  主要针对心理小助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周围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大家畅所欲言,互相支招,你会发现,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办法往往会比老师要多得多,这些教育他人的潜能挖掘出来,威力无比。

    案例式培训  即把日常咨询中某些辅导实例进行相关处理后,教给小助手们对心理问题如何疏导的方法,提高其心理辅导能力。

    网络式学习  通过登录相关网页,阅读心理方面的好文章,并在BBS上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假期中对小助手进行培训。

    角色模拟培训  组织心理小助手进行实战模拟,让他们处于一种设计好的冲突情境中,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当事者情绪体验,与同学做心灵交流辅导时就能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变化细节。

    以活动为载体的培训  同伴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以“午间心理讨论吧活动”和“团体心理游戏活动”为载体,开展了诸多的心理辅导活动,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促进小助手提高教育他人的能力。

    外请专家培训  为了提高心理小助手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提高教育同伴的有效性,我们聘请校外一些专家对心理小助手进行专项辅导。我们曾邀请北师大心理学院有关专家对学生做了《如何开展大型心理活动》的培训,也曾请到了国内快速阅读与记忆的创始人王学贤教授对心理小助手作提高学习效率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很有针对性,心理小助手相关能力提高较快。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心理小助手采用了基于自觉的灵活式管理,每周集中一次,进行培训或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和倡导写心理工作日记,但不作统一的硬性规定。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可还是有不少小助手认真做了这件事,自己的收获也很多。

    学生的很多能力往往是在参加活动中不断发展、提高的,所以学校给心理小助手提供非常宽松的平台,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制作心理宣传板报、设计心理课程、组成“伯乐小组”帮助同学、主持新生心理情况调查、管理心理网络论坛、组织“午间心理讨论吧”、举办“心理游园会”,等等。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小助手能够更快地成长,而校园内的心理教育活动会更加贴近同学,这些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的活动,非常好地在校内实现了心育的渗透。

    携手同伴踏新途

    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潜能。心理小助手想出很多好招去帮助自己身边的同伴,收到了显著成效。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心理小助手凭借个人教育他人的出色表现,发动班里的积极分子,组成了“伯乐小组”,为存在学习、交往等困惑的同学提供帮助。过去班里有一位同学长期与周围同学相处很差,他不但行为比较怪,还很敏感,并拒绝老师的帮助,弄得班主任对此很无奈。伯乐小组想出了好招,根据他们三天的集中观察,发现这位同学其实还是很希望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可,只是不懂方法,于是他们悄悄给这位同学写去了一封信,署名“伯乐小组”。

    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这个组织主要是发掘有潜力的人才,进行培养,最终使其成为学校的佼佼者。这个组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帮助同学改掉身上的不足,使同学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的同学。我们只选取极少的同学进行培训。经过我们的观察与讨论,你有幸被选中,成为我们的培养对象之一。我们信任你,希望你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期望……”

    对于这封神奇的来信,那位同学认真地做了回信,并第一次倾吐了自己的苦恼,提出了一个要求,今后每次通信希望伯乐小组解答自己的一个问题。就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秘密通信,这位同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伯乐小组提出的建议,总是认真照作,例如主动向同学微笑,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第一次进入了年级的100名。像这样帮助同学的实例很多,心理小助手在很多成年人很难进入的学生心理空间,发挥了积极的同伴教育作用。

    畅通了心理信息渠道,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小助手身处学生中,用其敏感的视角观察,可以反馈许多很有价值的事关学生心理变化的信息,而这往往是老师们很难看到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心理小助手具备及时帮助的能力。

    学生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往往源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诸如好朋友和别的人好上了,课堂发言出丑了,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了,等等。这时如果有一个具备一定心理知识的同伴在一旁及时疏导,很多消极的想法和情绪很快就能过去。例如,我们的一位心理小助手发现本班一名学习很好的同学暗恋本班一女生。她是怎么发现的呢,她坐在这位男生的斜后方,连续几天内,发现这男生很反常,总去看一个女生,全然不像过去那样认真听课。这个男生性格比较内向,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学习。于是心理小助手尝试以聊天的方式,对男生进行帮助,并及时告诉了老师,接下来,在经过与老师共同商量讨论后,继续帮助这位男生,使其最终顺利度过了青春期中这段对异性的朦胧的好感。

    提高了心理课程的针对性及实施效果。两年前,在课时非常紧的情况下,我校就多方想办法,挤出课时开设了心理课程。但由于目前教育部还没有指定统一的心理课本,过去我校是通过组织心理备课小组,大量查阅同类心理教材和资料,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编写课程资料。但由于成人与孩子在思想上有很大差异,教材的针对性不是很强。现在由于心理小助手在课程编制的时候就参与进来,通过心理小助手的反馈,心理老师熟悉、掌握了大量的学生信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学,增强了课堂的整体效果。

    提高了心理小助手的自身能力。经过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日常帮助同学的实践体验,心理小助手无论从学习成绩还是心理品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有这样一名心理小助手,最初班主任推荐他,是因为他在与班级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了比较大的行为过激和认知偏差,班主任对他一直比较担忧,但又苦于不知如何帮助他。通过近半个学期的培训和工作后,班主任反映,这位同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和班主任的交流增多了,甚至能对班里一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好建议,与同学相处也变得很融洽,在同学中有了一定的威信,还帮着班长经常张罗事情。这些让班主任老师心里高兴,也让我们备感欣慰。

    心路越走路越宽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心理小助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面对无论多少同伴,都可以将自己通过培训学到的并加以实践提高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他们。他们最熟悉同伴们喜欢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知道同伴们的需求等特点,能在同伴最需要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时刻,将它们及时地传播开来。同伴教育形式的运用,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立体网络,不但把学校日常的心理工作涵盖进去了,还创新了很多具体的心理活动方式,作为网络中最活跃因素,也是最灵活的节点,心理小助手们功在其中。

    我们对同伴教育这一形式的探索,还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改进选拔模式。采用“自荐+班级推荐”的形式选拔心理小助手,程序过于单一。打算今后将设置“选拔擂台”,“招募会”等形式,使选拔的过程成为提高的过程。

    其次,强化培训环节。对心理小助手的培训是重头戏,本着“心理知识+工作指导”的原则,把一名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心理小助手,并逐步形成手册,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化。

    最后,出台管理制度。在心理小助手队伍逐渐扩大之后,内部管理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是我们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