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心理健康教育 > 互助你我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活动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效果与质量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初中学生而言,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不是灌输过多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用实际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为此,就必须运用符合初中学生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经过5年多的教学,我个人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1. 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
  自古以来,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中国,父母给孩子自小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在许多孩子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观念:老师都是对的。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学生看到的,听到的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思考,他们开始怀疑,再加上初中学生所特有的性格特征——求知欲强,叛逆等,如何更好地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就成为关键。正因为如此,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道理、平实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每年,我都会作一些小小的“民意”调查——你对上心理课有什么要求,你对心理老师有什么要求?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丰富的活动来进行教学,希望老师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比如:如何更好地学习,如何与父母更好沟通,当好朋友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的时候该怎么办等等的话题;同时,他们迫切希望老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时不时冒出许多与本身教学计划无关的,但他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什么叫催眠,催眠和梦游有什么区别?世界上有没有‘阴阳人’?为什么有人总是爱打小报告,这是不是有病呢?等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些问题甚至对我这个心理老师也不曾涉及或未曾看见、听见过。这就要求心理老师除了认真备好自己设计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要深入学生,关注整个社会的活动、发展,使两者有机结合。真正成为‘一桶水’,去给予学生渴望的‘一杯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讲的是他们需要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真正坦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心理健康课生动有趣,做到师生互动。他们也会为此,愿意接受老师,接近老师,不再是单纯的敬畏,更多的是主动的接近和交流。
  2. 积极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乏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能对他们学业和人格的发展起很大作用。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告诫自己,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超越自己的限度,帮助孩子发挥他们学习的潜力,转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及自信心。首先,我努力做到,记住每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因为学校只在一个年级开心理课,所以每年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其次,通过一两个星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的了解来熟悉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建立简单的心理档案;在课上,除了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我还会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太爱回答老师问题,或是思维游离在课堂外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我也会刻意安排一些全班共同参与的游戏,让这些平时不太受到关注的学生得到发挥和宣泄。我很清楚,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目光就会关联到学生的情绪,认真地倾听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为了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我还在每个班级选派了一名心理联络员,他们既可以作为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也可以作为学生心理辅导员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通过不断地积极关注和共情,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他的重要性,他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就会拉近他与心理老师的距离,有问题也会首先想到我这个十分重视他的心理老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我交流,探讨,不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事情,都愿意与我分享。
  3. 合理控制好个人的主观情绪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能。作为老师,当踏进课堂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诫自己,要把之前的任何情绪都抛开,把对任何学生的偏见都消除,即使这个学生是一个经常破坏课堂教学、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在其他人眼中的‘坏孩子’,我也必须要用一种全新的、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他,来教学。特别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心理教师的情绪应该是属于每一位学生的,即学生快乐教师高兴,学生伤心教师难过的同意表达贯穿始终,即要与学生产生同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以情感人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心理课讨论的话题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要鼓励他们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尽管有时这种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错误的,不可理解的。每一届的学生里总会有一两个个性张扬的,他们在回答问题上无所顾及,对自己的观点固执己见。比如,在讨论有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一课时,就有学生一再强调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长大后一定要去整容,还不断与我争辩。他的言论,不仅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而且还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是气愤的,但我不断告诫自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绝对不可以用一句:“你怎么可以这样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不要干扰我的教学”等这种简单的话来否定学生、批评学生。我当时只是微笑地告诉他,先暂时保留自己的想法,课后我们作进一步交流。在课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让他去体会,当有人干扰他的讲话时,他的心情如何。至于他的想法,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他作了交流和沟通。作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课堂上,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或行动来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会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反感。或许当时的纪律是保证了,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也由此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就不是疏而是堵了,这就违背了心理健康课的宗旨,也体现不出心理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了。同时,把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课堂,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老师失望,并最终慢慢疏远你。因此,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完成教学,要控制自己的主观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跟老师达到和谐,统一。
  4. 用课外交流弥补课内的局限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有时间限制的,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无限的。针对青春期青少年反复多变的心理特点,在课外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运用咨询、广播、座谈、问卷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便于课堂上直接有效的启发与引导,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教学中明显感受到,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给予真实的思想反馈,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羞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往往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然而,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想法,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非常丰富的,面对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他们的心智成熟能力远远跟不上生理成熟的水平,特别是面对一些青春期的问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如何与人相处和自处的问题,还有就是家庭生活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父母两人之间的问题都成为当今学生的困扰。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老师的架子,用微笑去面对他们,有时应该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只有真正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他们才能对心理老师有更深的关注。而且,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很多初中学生,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在课堂上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在课外适时地给予沟通和交流将大大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外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来吸引学生聚焦课堂,学会学习与生活。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