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成果展示
初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的研究

初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的研究
世界外国语中学 王娜娜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曾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朱自清、黎锦熙、叶圣陶、夏丏尊、徐世荣等教育家都认为朗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对学生巩固认知字词,提高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的研究》尝试解决初中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注重情感体悟的同时适当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等建议,探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逐步建立朗读评价体系。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教学在其它科目中,可能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训练,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往往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优美的文字,流畅的语言,精深、丰富的内涵,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朗读才能体味得到,绝非老师一味讲解分析所能替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地把美的事物给予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能成功地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那么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就可以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能够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辨析,从而提高自身辨别美丑的基本能力。
二、朗读教学的问题所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党人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中道出了窗外风潇潇、雨濛濛,窗内书声朗朗、其乐融融的情景。那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引起了多少人对神圣学堂的向往。但不知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却越来越静,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离我们远去。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当前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越来越差,写作能力也随之下降,且不说让学生演讲、辩论,说连当众读一篇文章也会结结巴巴,不要说读出感情,读出抑杨顿挫,就是基本的断句、节奏也无法掌握。这些应算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初中教学的一个失误。
通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现在很多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明显的效果,在语文考试当中朗读教学的成果几乎得不到检验,即使在考试当中考一些背诵,也只要记住几个词语、句子应付填空、默写而已,不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就使得我们的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长此以往,学生固然能念经一般地念读一些文章,但朗读水平却无论如何也是提高不了的,甚至会倒退,由此影响的语文理解水平。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在做,但是对于朗读教学我们的目的性不强。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另外,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也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不至于冷场,我们在教学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就不可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形式较单一
教师的朗读教学要形式还是停留在要么齐读、要么散读、要么单个读。这样的朗读形式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出现的。长时间的单一形式的朗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厌倦的情绪。
这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起到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唤起人的动机,兴趣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朗读教学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教授学生的朗读技巧
中国古代文论在论述艺术创作的过程时,特别重视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强调技以道存,而道以技为表达手段的观念。同样的,朗读训练是学生对文本中蕴涵意象的二次重构和创造,包含着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而要达到重构和创造的目标,离不开对朗读技巧的掌握,熟练的掌握朗读技巧,教者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对学生能否准确、传神的表达出文本之思想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换气等技巧的传授,需要教者耐心指导,直到学生得心应手的表达出内心之郁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配乐朗诵。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有兴趣的朗读,我们结合新教材上的“唐诗精华”单元,让学生回家准备配乐朗诵,在配乐朗读之前,我们先对学生进行了配乐的指导: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2、美读,即表情朗读。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
3、分角色朗读。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当然,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课文中有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
4、诵读,即背诵。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安排,里面有很多课文是古诗文,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后,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语段或全篇。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
5、另外在朗读训练中,我们注意变换朗读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堂朗读的单一性。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会使用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结合具体课文,多种朗读方式的灵活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三)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加强朗读训练,也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还可以为口语交际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又开设了“少儿口语交际”兴趣课,以及小记者培训班。学生不仅表现出兴致昂然,而且通过一学期的指导,学生的交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改变朗读的评价体系
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而是把评价放在学期末,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然,这种总结性评价也是不可少的。但从效果来看,形成性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
1、口语测试
配合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的评价体系也有所改变。我们的课题主要是要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所以,对朗读的评价我们也和传统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我们结合世外的“P&P”(积极参与、努力实践)的理念,参照我们的外语教学当中的评价方法,我们在评价中加入了口语测试,每个学期都有两次口语的测试,形式不定,有“配乐朗诵”、“配音”、“古文诵读”、“课本剧”。这些口语测试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评分标准细化
由于我们的口语测试形式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评价内容也是不一的。我们又参照学校境外部的细目评价表,给每一次的测试做了一张评价表。例如,我们在做配乐朗诵的时候,采取的是“十分制”。表如下:
有感情朗读,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处理适合(6分) 配乐符合文本所表现的内容(2分) 小组合作表现力强(2分) 总分(10分)
   
而配音的评分标准又不一样,表如下:
语音语调与人物性格相符(5分) 语流、语速与影片相符(3分) 小组合作表现力强(2分) 总分(10分)
   
对于这个评分表,决定权并非在老师一个人手里,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后援团,我也会结合他们的评价,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成绩。
3、录音成绩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水平有认识,我们每学期会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录音,然后交给老师做评价。这种方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家长的评价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朗读评价中,加入了家长的评价。家长做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学生的朗读。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家长就是最好的教育者。现在,我们充分发挥学习型家庭的作用,让孩子把文章读给家长听,家长听后有一定的反馈。改变签名方式,让家长真正倾听孩子的朗读,给学生真正的赞美或建议。指导家长把生硬的签名变成充满感情的评价式语言。例如: “儿子,今天你读书的声音真大。我感到你比以前勇敢了。真为你高兴!”,“孩子,你的朗读很动听,妈妈真为你高兴!再努力!”一句简单的话,包含了家长的期待、鼓励。充满了感情。拉近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激发了学生要把书读好的信心。从语言到形式给家长评价的权利。家长参与评价,做评价的主体,从家庭的角度激励孩子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四、研究结果分析及思考
研究表明,这是一项比较科学的朗读指导方案。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在教师也重视了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通过这次研究,也清醒地让看到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我们在操作上的研究较多,理论上研究的系统化、深度还不够;还缺乏对学生个体的线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