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初中艺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思考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中,美育和艺术教育被列重要部分,中学艺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学艺术教育应关注所有学生,以培养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创造品质和快乐幸福的人为核心目标。课堂艺术教学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但是根据笔者个人教学及听课经历发现:在初中阶段的艺术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不够清晰,教学缺乏整体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整个单元的设计缺乏整体思考和规划

在以往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直接从教材中选取自己认为可以上的内容,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因此,教学实施时,经常会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过多,或不知道该给学生上什么内容等问题。

2、选择作品时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作为艺术教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最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是惯性思维,但容易忽略学生主体的实际的艺术学习基础和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抱怨学生,为什么总是不在状态,而学生却常常抱怨,为什么艺术课这么无聊。

3、忽视学生的艺术体验

八年级的学生大多遇到变声期,学生演唱的技能要略高于低年级,但是演唱的积极性要远低于六七年级的学生。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与低年级相比有所增强。因此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会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忽略学生的艺术体验。

基于以上问题,根据个人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艺术教学应注重整体化的单元教学设计,从课堂艺术体验入手,以更好地落实艺术教育目标。

一、课时教学设计转变为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指出,“单元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课程教学形式的改变,也是育人理念的体现。实施单元教学旨在落实艺术语言、艺术文化、审美实践的中学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应关注对单元内几个课时的整体思考,在同一人文主题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在比较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二、在体验中学习,在表现中成长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提到:“教育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导体验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的沉淀来形成审美价值观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塑造美的人格,养成快乐的个性,建构优良的智能,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没有体验的艺术学习是空洞无力的,抑制学生思考的艺术创造是缺乏灵气的,只有在体验、感悟、思考、呈现和反思后的艺术表现才能让学生有所成长,所以课堂上的各种方式的艺术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分享笔者所设计的《民族的摇篮》这一单元教学设计,此案例主要对单元教学设计做了以下一些思考和实践。

1、挖掘单元主线,立体呈现主题

笔者原本在设计《民族的摇篮》这一单元时,考虑到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象征,于是就抓住了《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一乐曲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主教材。在进行完整设计后,笔者再次对整个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发现让学生同时了解《黄河大合唱》中其他乐曲和改编后的钢琴协奏曲将更有助与学生对《黄河大合唱》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再想到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动荡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且涵盖了声乐曲和器乐曲,可以再给学生欣赏同时期的舞蹈作品,帮助学生整体感受当时时期的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于是在重新设计时,笔者还是从教材入手,首先确定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母亲河,在本单元原有内容中进行删选,设计了国外(捷克)的母亲河、中国的母亲河、上海的母亲河三个课时的内容,增加了和《黄河船夫曲》有相似情绪表达的油画作品《黄河》,而删除了和学生距离较远,不太熟悉的作品《伏尔加船夫曲》。这样的单元规划围绕着 “母亲河”这一人文主线,从地域、时空和艺术形式上来说,更为丰富和立体。

原教学设计:

单元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动荡年代中的艺术语言

第一课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及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用已有艺术经验表现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

1)通过欣赏、演唱、表现等活动,感受《黄河船夫曲》慷慨激昂的情绪和力量,感受抗战时期作品中的斗争精神,理解作曲家借黄河来抒发的爱国之情。

2)在聆听、欣赏、对比、演唱、表现等活动中,体验抗战题材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

3)根据已有艺术经验, 能够选择适合的表现形式 ,尝试模仿或再现抗战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民族气质。


建议课时数:1课时

第二课

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和相对应的黄河大合唱的部分乐章。

1、通过对比赏析合唱及钢琴协奏曲《黄河》,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

2、在欣赏、聆听、演唱、对比等实践活动中,体会作品所透露出的民族气质,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3、识别钢琴协奏曲,了解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的特殊创作手法,体会音乐要素在交响乐中的表现作用。


建议课时数:1课时

第三课

 

赏析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选段,学会一些基本表现动作,并根据音乐创编短小的舞蹈。

1、通过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感受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体会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时代性特征。

2、在欣赏、对比、模仿、创编等艺术实践中,体会作品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3、了解舞剧的表现形式,学会特定时期一些基本表现手段,能够根据音乐,创编短小的舞蹈动作。


建议课时数:1课时

 

基于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修改稿:

单元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第一课

欣赏《沃尔塔瓦河》,学唱沃尔塔瓦河

1)通过欣赏、讨论、演唱等活动,感受作品的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情感,感受曲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聆听、演唱、对比、分析等活动中,感受器乐曲所蕴含的爱国情感。

3)了解交响诗,能用恰当的情绪演唱《沃尔塔瓦河》。


建议课时数:1课时   

第二课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及油画作品《黄河》,用已有艺术经验表现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

1)通过欣赏、演唱、表现等活动,感受《黄河船夫曲》慷慨激昂的情绪和力量,感受抗战时期作品中的斗争精神,理解作曲家借黄河来抒发的爱国之情。

2)在聆听、欣赏、对比、演唱、表现等活动中,体验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

3)根据已有艺术经验, 能够选择适合的表现形式 ,尝试模仿抗战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民族精神。


建议课时数:1课时   

第三课

 

学唱《长江之歌》,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采风自己家乡的代表民歌,并在班中交流。

1)通过欣赏、演唱歌曲、朗诵歌词等方式,体会作曲家在歌曲中所表达出的民族自豪感。

2)在欣赏、演唱、对比、朗诵等活动中中,体会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3)能用恰当的情感演唱歌曲,能够学唱几句长江流域其他省市的民歌。


建议课时数:1课时   

2、关注知识技能,更重艺术能力

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我。除了课堂以外学生自身的艺术学习之外,每一节艺术课堂上的艺术体验,是学生积累艺术表达表现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笔者在第一次设计《黄河船夫曲》的欣赏环节时,将第二乐段的音乐要素和之前的乐段进行对比,要求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产生这种对比的原因。再次设计《黄河船夫曲》的欣赏环节时,笔者认为,仅仅在在理性上感知,是非常被动、冰冷且单薄的,在这环节中,还需增加演唱两段主题旋律的对比表现。而且,笔者发现,即使学生能够非常准确的描述产生这种对比的原因,而在艺术表现时,仍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够较好的表现,也证明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提供机会给学生练习与积累。当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艺术表达方式表现作品时,也是把理性的感知转变为一种建立于记忆、经验、评价之上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此外,在进行“表现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这一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长征组歌》,模仿油画的造型,然后再让他们进行课堂活动,学生自然地将所学内容进行经验迁移,较合理地对音乐进行了表现。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和身体去体验、表现和实践艺术时,我们往往会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教材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和某种情境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完全不同于静观与被动接受时的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3、结合校园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在《民族的摇篮》这一单元的最初设计时,笔者认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音乐是我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而且值得研究的时期,但是在之后的教学中发现,现在八年级的学生都已经是00后了,距离当时的年代太遥远,让他们在整个单元中都感受、理解那个年代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达不到笔者所预期的效果,得不到学生的共鸣,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对整个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从教材上的中国抗战时期的音乐,迁移到离学生生活更接近,让学生更有亲切感的黄河流域的民歌。这些民歌中有些是学生熟悉的旋律,让他们用各自的方言演唱、交流、学唱这些旋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音乐文化,同时,也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音乐素材积累。

三、扩大艺术教学的舞台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提到:“挖掘单元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与具有人文精神的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建设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的三元一体课程体系。”艺术教育不再仅仅是课堂40分钟的教学过程,艺术教师应该利用好学校的舞台、网络的资源,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用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方法把美的体验和感悟传递给他们,搭建好适合的舞台让他们充分的展现自己。

笔者认为,每个学校的艺术活动都是相当丰富的,如果能将学校的大型活动和艺术课堂相结合起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民族的摇篮》这一单元中,笔者设计的单元作业是: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而这时正巧也是我校红五月活动开展的时期,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艺术表现方式活学活用起来。只有当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渗入教学过程时,教学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艺术课程才有生机和活力。

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其核心在于促每个学生充分全面的发展,为实现个人社会化功能奠基。综合近年来各类文献表明,我国美育现状从边缘化窘境逐步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题中,并日益蓬勃发展。艺术学科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主阵地,肩负着落实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作为艺术教师,就要不断思考改革课堂实践,像叶澜教授所说的:“思想与创造是照亮日常世界的阳光,只有坚持日常变革实践,学生才会有内在真实的成长,教师才能感受日常过程的发展伟力与魅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诗意地存在于艺术课堂中,“欣赏艺术,体验美好,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艺术课程实施路径探析 ,张超,[J],中国校外教育,2018-09-20

[2]浅谈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导入美育教育,肖海德[J],中学科教创新导刊,2012,36:120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艺术,罗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4]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