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政治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翁馨如兰

(上海市长桥中学)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需要以相应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为依托。本文立足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从其背景、研究意义、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


一、背景

“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所提出,后教育评价专家韦伯对其进行了相对全面的阐述,目前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就表现在课堂教学内部所有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发展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我国教育专家崔允漷教授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有四个层次的含义:(1)其前提与灵魂是目标清晰明确;(2)其定位根据教师与命题者两种实施者而不同,本文指向教师在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探索;(3)其成效应有实证的推论;(4)其实现需要教师提升课程与评价素养。

《202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完善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向与内容,推动了初中道法学科的“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行动落实,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

二、研究意义

“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质是“将同一目标导向下进行的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作为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导”。其实践研究,最终目标在于用学科思想引领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综合运用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本校为义务制公办初中,各班学情差异较大,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学习水平与学习兴趣有待提高。教学设计是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构建起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桥梁,开展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的实践与探索,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流程与课堂教学实施,适切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使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笔者结合学校推行的“教学案”学习工具文本,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实现目标导向、学习支架、学法指导、学习评价四大功能,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其对学科的兴趣与情感认同,走向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利用教学案作为教学设计的文本载体,实现师生共享共用,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技能走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变革。

三、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这要依托教学设计的转变与有效实施来实现。笔者以课堂教学设计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素,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以期能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落实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立足单元主旨,确定学习目标

首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实现“学习目标的细化、指向目标的学习活动组织、落实素养发展目标的学习评价”,三者在教学设计上的统一。活动和评价均围绕目标而设,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核心主旨,每一课时基于单元主旨都有次一级别的主旨,只有明确了单元内容的核心主旨,才能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区分,学习目标才有明确方向。[[2]]每一课时的目标都是承上启下的,并不局限于具体且单一的知识点范畴,教师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与程度,着眼于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中知识的结构性理解及迁移运用,使学习目标作为单元目标的分目标,既微观聚焦课时内容,又宏观体现单元内容。

其次,学习目标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其叙写要“可视化、可操作、可测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习目标的制定者却是教师。部分教师在叙写学习目标时,从自身角度出发,写出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那教师基于目标开展的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教”,评价也为了“教”而服务,最重要的“学”反而被忽略了。这就是为什么“教了不一定学了,学了不一定会了”的现象时有发生的原因。因此学习目标的叙写要在单元视角下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基础和技能,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述,让其明确地知道本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在目标中呈现层次清晰的活动任务,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为达成目标实施一定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思考、探究、合作,注重对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达成目标的方法、过程、程度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落实,促进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课《尊重他人》学习目标的设定:

1.在对外卖员职业歧视现象的分析与后果发展趋势的预测中能说明尊重的含义以及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总结出尊重他人的具体做法,将尊重他人的思维与方式运用在解决社会上的职业歧视问题中,提高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回顾疫情中的外卖行业的重要性中能总结出尊重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并推断出尊重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聚焦社会热点,创设连贯情境

今天的初中道法课堂教学,要求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开展。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采取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的设计路径,在目标导向下结合单元主旨内容创设课时连贯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际问题的系统过程中,达成深度学习。

当今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较为成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开阔,单纯的说教已无法实现对学生真正的价值引导与能力培养。因此在选择情境时,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与学科内容,选择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烈,立场观点或价值观、利益多样且相互冲突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情境创设。[[3]]这种复杂性强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快速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但单一的热点事件可能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挖掘情境蕴合的价值、功能、作用,如在原有的矛盾冲突上进行趋势的预测;寻找与热点事件相关的其他热点事件作为补充或佐证等,让生在真实且复杂多变的连贯情境中发现真实问题,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达成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

同时,教师要有学科大观念和全局意识,情境不仅要作用于课时内容,更要能服务于单元主旨内容,将课时教学内容左右连横、上下打通,形成具有单元背景的结构性、连贯性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深入探讨的空间,在结构性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获得到素养培养的转变。

(三)坚持问题导向,设置学习任务

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标识。道德与法治学科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笔者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问题链体现学习任务,用问题链串联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和系统掌握,催发真正的思维。

真实生活中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要兼顾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连贯的学习情境中形成学科问题、真实问题两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链。双链并行,以问题构建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桥梁。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并不完善,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与多样的价值观念时,学生常会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真实情境和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存在矛盾,这很可能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使他们质疑学习的真实性。因此在任务的解决中,教师要允许甚至鼓励“意外”的产生,引领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中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来分析、理解理论的“应然”和社会的“实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搭建起知识——能力——实践——观念的学习阶梯,让学习真实发生。再次以《尊重他人》一课的学习任务为例:

1662085668216456.png

此外,教师除了要确立与教材主旨与学科核心内容紧密关联的课时核心学习任务,还需要与单元视域下结构化、整体性的系统任务相呼应。这样学习活动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呈现出具体的细节,让学生在课时任务的解决中实现对单元知识的结构性理解及迁移运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内在素养与实践能力。

(四)根据素养目标,完善评价方式

传统课堂中,往往将评价作为孤立环节或是课堂附庸,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大多停留在书面作业,忽略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难以真正实现素养的内化。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有利于提升同一目标下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的一致性程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学习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这需要教师在设计评价时,重点关注“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从原来重视“能” 与“不能”、“对”与“不对”的绝对评价转向更关注学生表达中在结论与依据之间直接的逻辑推导与关系论证。[[4]]在学习目标的导向下,结合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就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达成度和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做综合评定与过程性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任务的解决中进行个性化的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都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通过评价知晓自己在学习中应该学会哪些知识与能力,形成哪些观念,逐步落实素养目标。评价机制的转变与完善不仅可以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化被动为主动,促进知行合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改变对本课程枯燥的传统认知。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评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评价反馈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问题——反思——改进——实践”的策略,实现“以评促教”、“教评一致”、“以教导学”,持续提升自己的评价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

(五)依托学习工具,提升“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并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与实施者,信心满满、目的明确,但学生却只能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从根本上说,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真实的情境与问题充满不确定性,复杂多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入,思考探究。由于缺乏与学习活动相对应的学习工具,学生很难及时记录自己阶段性的的学习成果,可能会导致思维链的断裂,使“学生的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

笔者从学生的学习需求、素养发展需求和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出发,设计与课堂学习活动相匹配的教学案,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学习工具。教学案作为学习支架工具,有利于使学生提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资料、课后作业,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提升学习信心;课中进行有效学习,及时、高效地生成课堂成果、进行探究、思考与回顾;课后进行有效复习,巩固新知,增进理解。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依托教学案,依托教学案,完成配套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同时实现预习、学习、练习、复习一体化,使学生真正位于主体地位,提升其对课堂的认同感与兴趣度。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互动性不强,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在思考与学习。教学案的使用,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学习成果的平台,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对于教师层面,教学案作为教育教学工具,能够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帮助教师紧密围绕学习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过程,教学案作为学习成果生成的载体,能为教师提供部分实质性的过程性评价依据,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维度,推动指向有效学习、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探究有利于在新课标要求下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性地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学习工具,激发其学习道法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落实。同时有利于教师在明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堂中进行内化、创新与实践,基于学生学情与实际学习需求,以教学设计的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学科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为国家培育合格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志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与路径[J].现代教学,2020(Z2):59-62.

[3]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志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变革研究[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