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团队活动之窗 > 前沿思考
上海市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本市素质教育的实施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各项改革全面启动。广大中小学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学校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党的期望和时代的要求,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本课题组在综合近年来各项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共青团与少先队组织的视角,对上海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符合实际的,也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今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提供了基本依据。综合多方面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广大中小学生在素质发展上总体显现良好态势,下面从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热爱祖国,文明礼貌:思想道德发展主流健康
多年来,全党全社会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家庭与社会正逐步构建一个中小学大德育的新格局。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环境。
  1、爱祖国,求上进,政治素养不断提高。
2005年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对国旗、国徽、国歌表示认同,并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96%的学生能从奥运赛场上升起的国旗、奏响的国歌声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82%的学生能经常关心国家新闻大事,关心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示认同、感到鼓舞。热爱祖国正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积极情感与主流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态度也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在2004年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的关于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调查显示:82%的高中学生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看法表示同意或基本同意。2003年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的关于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显示:61.2%的中学生(初、高中)表示“应积极参与政治”;近95%的中学生对“人离不开政治,应该时常关注政治”的看法持赞同或基本赞同态度。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的的2003年上海市青少年发展调查报告中,对高中学生所作的“如果你已满18岁,是否考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调查显示:9.7%的同学“已提出入党的申请”,60.1%的同学表示“有入党的想法,准备今后考虑”。这表明在高中共产主义业余学校普遍开设的“共产主义教育”“学习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
  2、懂礼仪,讲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全社会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教育系统与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学礼仪,讲规范,争做文明好少年。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调查(2005年)显示:87.3%的学生对随地吐痰持否定态度,61%的学生表示“在公共汽车上应主动给老人让座”,81%的学生认同“应看红绿灯过马路”。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调查(2003年)同样表明,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水平有提高。对“看到体弱有困难的人就帮助”观点,94%的同学持“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态度;在调查“当你在马路上行走想吐痰时”的行为意向时,82.6%的学生表示“从来不随地吐”,而且根据年龄比较分析显示,遵守这一文明习惯情况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当然,我们也认为,良好道德行为的真正养成,有赖于将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基本习惯与素养,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期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
  (二)自主探究,追求新知:新型学习方式逐步建立
  1998年以来,上海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伴随新课程的逐步推行,新的教育理念逐步传播,学习过程不断革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正在形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综合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小学生在学习领域中正在发生两大显著变化:
  1、以小课题为载体的探究学习活动普遍开展。
  上海市中小学研(探)究型课程逐步推进,探究学习活动在中小学生中逐步开展起来,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从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向面上学校辐射;二是从城区学校向郊区学校推开。各所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各科教师、团队组织与家庭、社区等方面力量都给予学生探究活动大力支持。
  探究学习活动在建立新型学习方式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它试图扭转学习的“应试”导向,引导师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品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制定了小学生探究型课程学习评价单,分别列出“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服从分工并完成任务”“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等标准,引导学生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上海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并且将争章活动与基础教育改革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参与新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探究学习活动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天地。
  2、以掌握电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随着本市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与“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普及率大大提高,这就为普遍提升信息素养打下了基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2003年)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已经达到6800万,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0.1%。2000年10月至12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中心同时在上海、广州、成都、长沙实施调查,共调查了126个班的4804个中小学生。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上网目的可分为四类:实用、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其中,信息寻求和网络技术使用频度最高。他们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和“结交新朋友”;调查表明,互联网使用基本上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据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调查(2005年)显示,关于“网络对学习影响最重要的方面”,51%的学生认为是“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来源”,9%的学生认为是“减少了学习时间”,6.6%的学生认为是“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该项调查认为:网络对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功不可没。当然,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应积极应对。
  (三)积极参与,重视实践: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新课程强调打破分科限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课内外联系、学科间沟通的育人模式,实现人的整体发展。近年来,上海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多方面发展,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载体,鼓励中小学生各展其能,发展个性。少先队组织大力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上海中小学生普遍重视兴趣爱好的培养。尽管课业负担还比较重,但广大中小学生仍乐于参加各类兴趣组、社团活动,在认真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有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好,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各学校普遍重视体卫艺科工作,加大投入,鼓励冒尖,在本市涌现出一批以体、卫、艺、科等方面著称的特色学校(或学校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学生。
  上海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得到重视。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在学生评价与考核中加大了综合实践与创新思维的比重,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广大中小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参与社会实践,科学素养与创造能力有所提高。在本市举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中,每届都有中小学生代表入选。影响甚大的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活动、英特尔大赛、少先队“五小”活动正吸引着更多的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学、爱科学,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生的共同追求。

  二、中小学生成长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与国际思潮的多重影响,学生素质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挑战多多,难题不少。在看到近年来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与分析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分析成因,采取对策,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下面对几个突出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品德养成受到多方面挑战,发展水平不稳定
  从总体上来说,中小学生品德养成的环境并不容乐观,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干扰因素很多。因此,德育的实效始终难以把握。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上出现“迷茫”。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调查(2003年)显示,当前青少年价值定位不很清晰,有52.4%的学生不同意“挣钱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的观点,但也有33.6%的学生对此表示认同;58%的学生认同“人生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应该是过得开心”;15.8%的学生感到“富足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模糊认识,约有8%的小学生和初中生、17%的高中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该课题组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另据团市委的一项调查(2004年)显示,约有33%的初中生和14%的高中生“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看法。这说明当今中小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不少困惑与矛盾,值得关注。
  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虚拟化、时尚化倾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主导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娱乐化倾向”等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据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调查(2005)显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首选动画片(42.2%),纪实类节目均不超过10%。学生收看动画片主要以日本、欧美、韩国的作品为主,约占75%。经抽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依次为《名侦探柯南》(29%)、《多啦A梦》(28%)、《火影忍者》(26%)。关于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英雄让位于明星,刘翔、乔丹、周杰伦、刘若英等均高居前列。道德教育如何应对时尚影响,应是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网络在给中小学生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就像海洋,只要一打开网络,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水手,就想到处冒险。”这是一位中学生上网的感受。他认为在网上可以用虚拟名字随便发表见解,别人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多大年纪,很刺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青少年会大力施展自己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越是难进或不允许青少年进入的网站,他们越是喜欢“知难而上”,他们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智力的挑战,并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快感。该调查还显示,23.6%的上网学生浏览过带有不健康内容的信息,其中68.2%的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这些信息的,而5.7%学生则有意接触这些信息。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在极少部分中小学生中开始出现网络沉溺现象,5.7%的上网学生每周上网三次以上,其中23%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上网学生中有2.8%每天均上网,其中有21%的学生每次上网均超过3小时。大约有1%的学生经常通宵上网,危害性日益显现出来。
  中小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明显。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关于对随地吐痰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对“没有罚款人员时随地吐痰”态度的选择比例,小学3——5年级组为6.1%,初中预备班——初一年级组为10.0%,初二——初三年级组为15.4%,这说明虽然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强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实效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成人社会不断施加给下一代的高期望、高要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与其它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调查(2003年)显示,中小学生自信心严重受挫,17.8%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缺乏信心”,4.4%的学生坦言“总对自己没信心”,更有1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自信心“说不清楚”。在与此相关的一项调查选项中表明,当今“中小学生最大的烦恼”分别来自“学习成绩”“升学”与“健康”。可见,在应试的重压下,中小学生心理受挫的几率增加,因而自信心严重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2004年)显示,初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三项不良心理反应列于前三位,检出率分别为40.6%、37.0%和29.0%;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五项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最多,检出率分别为41.18%、35.33%、30.99%、29.89%和28.26%。该调查认为,亲子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关(r=0.639,p﹤0.001)。
  一项对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2003年)显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9%;对自杀意念报告率进行统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39.0%。调查指出,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来的,同样,如果不加重视,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受到应试机制的严重干扰,常常无奈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也往往带给中小学生以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据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调查(2005年)显示,中小学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列于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期望(58.87%)、自尊要求(43.05%)和对未来的恐惧(41.85%)。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中小学生实际的、覆盖中小学生成长各个领域的、条块结合的心理关怀机制,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学习热情与学业成绩反差加大
  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小学在学习上的“高投入”,也许能够换来“高产出”——分数,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更大,那就是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据许多中小学教师反映,学生的厌学情绪很普遍,尤其在中学,由厌学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逐步增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年10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岁——18岁的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因为“学校好玩”和“喜欢读书”而上学的比例都很低,初中生占10.7%,高中生仅占4.3%,这意味着中等教育正在一步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
  据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调查(2005年)表明,目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这两方面负担又有着内在联系。一方面,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得学生身心疲惫,并由此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过重的心理负担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影响学习的效率。调查显示,以每天作业时间在2——4小时为统计指标,小学3——5年级学生为12.2%,初中预备班——初一年级学生为26.0%,初中——初三年级学生为48.8%。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或校外辅导班(包括家教)老师布置的作业几乎占了学生作业总量的一半。近10%的小学生(3——5年级)、17.4%的初预、初一学生、32.7%的初二、初三学生感到睡眠“严重缺乏”。
  我们不能只关注分数,因为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对学习的热爱。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副教授发布了沪穗两地城市小学生有关学校生活质量的调查情况。调查表明,当前城市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堪忧,集中表现在: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自我感受总体上趋于压抑,幸福感很有限;小学生本该有的生动理想和他们想象的精彩生活已被成年人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解读所左右;他们普遍肩负着不堪重负的学习压力,紧张、焦虑与惶恐成为这种学习生活的基本旋律;伴随而来的是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已逐步简化为围绕学习任务所引发的心理活动;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正在逐渐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他们所面对的是让人疑虑重重甚至惊恐的世界;他们所接受教育的榜样和所追求的榜样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之间很少产生有机的联系。
  2003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中国数学家无缘菲尔兹奖,于是人们对中国的数学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中国是世界“奥赛”强国,大量的优秀数学苗子往往“只开花,不结果”,难有大的成就。许多专家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大量重复同一题型,虽然使学生在计算和推理方面达到熟练程度,但这种方式却使优秀的学生对数学感到厌倦,让吃力的学生对数学心存恐惧,以至学生在课程后不愿再接触数学。这些专家学者与其说是对数学教育作出反思,不如说是对整个基础教育应试机制进行批判。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应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四)生存能力发展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生存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认为生存能力以健康、体力为支撑,以热爱自然、善良公正、追求美好、乐于奉献为重要支柱,具有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自主思考、善于合作和有效行动的实践能力。培养生存能力,应该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当前中小学生生存能力发展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2005年1月2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成果在北京发布。这项课题对长春、北京、上海、广州、兰州和成都6个城市的2617名少年儿童和2573位成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长达8.6小时,超过父母上班时间;视力正常的中小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54.4%,中学生近视率高达72%。另据一项调查(2003年)显示,上海中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跑、跳、耐力、速度等素质方面,上海各年级组中学生都落在全国末五名之内。
  2005年,湖南省常德市有关部门对中学生野外生存能力作了一次小调查:在10道关于野外生存能力的测试题中,答对60%以上的仅占总人数的33%。调查显示,约有60%的中学生从未跟随父母一起去野外郊游;95%以上的中学生没有一个人在野外独处超过24小时的经历;更为严重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对自己生存知识少得可怜的现状并没有感到不满意。早在10年前,中国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同志发表通讯《夏令营中的较量》,提出中国少年儿童在野外生存中不如日本孩子的严肃话题,曾引起国人的震动。1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又能否在类似的夏令营中反败为胜呢?也许并无把握。
  由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起的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2002年)显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我时常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3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调查表明: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4种主要障碍。约半数的青少年存在上述4种障碍,与2000年相比,这种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调查报告指出:现行教育体制对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仍有较大制约。事实表明,一味追求分数,忽视能力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早在1983年,美国发表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教育,国运所系,此话一点也不为过。

  三、关于发挥团队组织在中小学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探讨
  (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新生一代提出更高要求
  自上世纪中后叶,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关心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理念、教育口号,推动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总体上说,注重道德引导、关注能力发展、培养合作意识、弘扬创造精神,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日本教育界在应对时代要求上所作的探索很值得我们研究。
  早在10年前,日本将培养“生存能力”作为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的重要课题和中心思想。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发表了第一次咨询报告。《报告》在分析日本教育的问题与现状及展望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是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报告》指出了日本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地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与此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所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称之为在今后急剧变化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该《报告》做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充实家庭教育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孩子们是由全社会培养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第二,增加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等机会。《报告》认为,体验是孩子们成长的食粮,是培养“生存能力”的基础。在实际体验中,孩子们或“受感动”,或“感到惊奇”,不断加深“为什么”的好奇心;从体验中“学习实际的生活和了解社会、自然的本来面目”;并基于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思考,通过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断提高自己。第三,开展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学校教育。《报告》指出,为了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今后学校的教育目标需要做相应的改变。一是把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从现在的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因此,学校应开展“智”“德”“体”均衡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强健的体魄。二是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学校应重视培养下一代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生存能力”的基本素质,并以此作为今后终身学习的基础。总之,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咨询报告,围绕培养“生存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时代变化及对教育的挑战以及教育的应有之策,它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及发展,有着重要和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团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与少年儿童组织,理应努力提高组织成员的全面素质。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党所要求的、社会需要的、又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既是广大青少年自己的追求,也是团队组织的基本宗旨。近年来,共青团与少先队组织积极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以科技创新活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养成道德好习惯活动等为载体的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实践活动。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少代会上,党中央对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了殷切期望,团中央联合教育部、人事部等中央八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结合上述精神,本课题试对进一步发挥团队组织在中小学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团队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独立自主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应从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认识团队工作的意义,将团队工作列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内容,指导团队组织制订工作规划,确立发展目标,推动团队组织不断发展。
     2、各级团队组织要充分尊重团员、队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中的主体作用。要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少先队组织要继续推进“雏鹰争章”活动与课程改革等相结合的进程,把“雏鹰奖章”作为衡量少年儿童内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依据,推动“雏鹰争章”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在规划本地区教育发展时,要把少先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范畴,作为学校综合性督导评估的具体内容。
  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要把少先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目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标准。要保证每周有相当于两个课时的少先队活动时间,并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开展教学改革时,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要认真做好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工作,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按学校中层人员进行管理,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团委备案。要在政治、工作、学习、生活上关心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重视推荐优秀辅导员加入党组织的工作,优秀的大队辅导员应列入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养序列。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少先队辅导员,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我们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整合力量,努力创造素质教育的新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

(2005年8月25日)
上海市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吕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