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如是我读》阅读思考及教学心得

《如是我读》阅读思考及教学心得

位育初级中学  乐怡

阅读了陈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后结合教学实践做如下思考。

一、如是我闻

借用陈老师对这本书命名的来由:如是我闻,作为我阅读感受的第一篇章的题目。这是佛经的开头第一句话,意思是这是我听佛说的,表示经的内容是阿难亲自听闻佛说,非从他闻,真实无谬。 “如是我闻”四字在弘传佛法上无上珍贵。

我在这里当然不是来弘扬佛法,而是我在阅读了陈老师的这本书之后,觉得像陈老师这样对文本的解读分析真的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好好学习好好思考的。正如陈老师介绍,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古人早就十分重视,而且有着精细的考究,像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等一批语文教育家。

陈老师自己也是十分重视对课文的钻研,他介绍自己和组里的老师集体备课,差不多都是逐字逐句备下来的,板凳一坐就是两个小时。

而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很少考虑到教材、教师与教学对象之间多重的复杂关系。

这些是我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听陈老师说的,我感觉这些都是真理、事实。于是我跟随陈老师,在学习中聆听他对一篇篇文本独到的解读。

二、如是我读

这本书主要是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对语文教学的“自读自道,自说自话”。主要记录了陈老师在长期听课、评课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在回来之后的思考。有对听课长处、不足的分析,还有陈老师对自己的经验重新的审视和反思。其中有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思考。比如《囚绿记探究二题》这篇文章中陈老师提出了一个疑惑: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无亲热”后面理应是句号,即已经完整说明了“我”虽恼怒,但也觉得可怜,我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我仍旧不放走它独立成句,或者与“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联为一句,自是最恰当的表述,可为什么会把它归到上一个分句?

再如《雨巷:丁香意项的还魂与重塑》中陈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我是否真的遇到了那丁香一样的女孩”进行有价值的探究。

这本书中更是有着陈老师对文本结构思路的深入剖析。如《烛之武退秦师叙事的层折艺术》一文,陈老师直言现在很多老师研究一节课“怎么教”的时候多,而思考“教什么”的时候少。

阅读陈老师的《如是我读》中一篇篇细致的文本分析,无不让我感受到一位鬓霜齿豁的前辈情注语文,心系课堂!

于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些许的思索和尝试。

三、如是我学

这个学期初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课:一个备课组同上一篇课文,后一位老师要在前一位老师上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升,直至创新。我们备课组共有五位老师,我们商定选择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进行议论文教学研究。徐老师讲清了文章的相关背景、文章主要内容,邬老师梳理了文章的行文思路,郭老师分析了论据的作用,黄老师运用了让学生质疑的方式,来带动学生对论点、论证结构、论据论证方法及语言等议论文知识点的方法指导学习。我是最后一节课,我该上什么呢?因为这次教学研讨的形式,将陈老师说的“教什么”这个平时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了我这次课要思考的重点。

陈老师在《烛之武退秦师叙事的层折艺术》文中赞赏的唐老师那节课的三个流程阶段给了我启发:第一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落差,第二步是必须进一步发现和利用学生的“落差”,从学生感知的表层继续往课文文字的深层去引导探究。

我以为现阶段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概念的储备,但是在解答问题时,题型意识、答题思路还是不清楚。刚刚进行的月考中议论文最后一题对文章论证过程的概况分析几乎是全军覆没。这其中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文本中段与段的关系认识不清,这是学生在议论文文本阅读时缺乏深入思考的盲点。而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看懂了还是没看懂。所以我就把《敬业与乐业》的第五稿教学目标确立在:引导学生在文章论证结构中质疑、思考,帮助学生关注、分析议论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在预习作业中,除了布置字词的理解之外,第二项是要求学生在把握段意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结构图,概括段落、层次的大意。第三项是根据议论文考点,就本文出2-3道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附上答案。

在学生对结构图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经过了一定的学习训练之后,对于论点的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每一段的中心句等主题问题,只要有认真地态度,基本是能掌握的。比如本文中一级目录是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二级目录在分析论证中是先要有业,再敬业、再乐业。但是对于这三者内在的逻辑关系不一定会去关注。

我想这就是学生在这篇文章认知上的落差吧。而学生的质疑是解决他们落差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我大胆的尝试这节课就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当然我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在这样的前提下,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类、排序,作为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

腾凌云同学提出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敬业与乐业,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在写敬业、乐业的原因、方法,那么2—5段写先写 要有业的部分是否可以删除?这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不困难,略加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先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境界。文章整体行文思路中有着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

不过三级目录中“先要有业”中总分总的结构关系有同学就不能理解了,从而才会出现把第5节划分到下一层的错误。(郭婉莹、缪杰臻同学)因此可以用“第5段该怎么划分?”“第3段已经讲了一个论据来论证第2节的观点了,第4节能否删去(彭凡同学质疑)”等问题的思考来带动学生对2、3、4、5段中段落关系的思考。

在“敬业”的论述部分,汤乐彦同学质疑的问题是“第7段开头已经引用过了《庄子》中的故事,结尾部分为什么还要引用庄子的话?之后还要再引用孔子的话?是不是引用的名人名言太多了,可否删除几个。”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分析后,发现《庄子》中佝偻丈人的故事是一个事实论据,而曾文正和庄子的话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理论论据。事实和理论两方面相结合构成了“敬业的方法是忠实”的具体分述。而最后在引用孔子的话“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是对这部分的总结。每一处引用作用各不相同,缺一不可,当然不能去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论证方法作用的理解,更明白了一个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是应该是层析分明的。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文章第8段在条理分明地讲清楚了“乐业的原因”之后,为什么还要两次引用孔子的话?(没有学生关注到这个问题,教师事先预设)。其实只要带学生读几遍,学生就明白了前一处是引用孔子的话,而后一处是以孔子的自述为例,一个是引用论证,一个是事实论证,两种方法来论证“乐业的好处”。

至此学生对于作者缜密的思想、严密的写作思路没有不赞叹的。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段与段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真正地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而陈老师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第三步“适当的延伸拓展”是我作业中第2、3道题思路的来源。

课后作业:

1、订正设置的问题及答案,修正本文的行文结构图。

2、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放在文章第几段中?请说明理由

    15岁那一年,褚时健不得不扛起生活重担。到酒坊中烤酒。一开始,他就守在酒缸边上,一守几个小时不睡觉。一边守,一边观察酒缸里苞谷的变化,一一记在心里。时间久了,他就定时眯一会儿,灶上稍有动静,他马上就能醒过来。一来二去,再去烤酒,身体就像有了闹钟一样,每次添完水,休息两个小时左右,必定自己醒来。

后来,人家来向他取经:“怎么你睡着了,总能准点醒过来?有什么诀窍吗?” 褚时健说:“哪有什么诀窍啊,大概是因为心里有这件事,有责任心。”

3、针对我们班近来课堂上做作业屡禁不止的现象,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提供解决方案。要求1)观点明确   2)论证理由充分,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   3)论证过程 条理清晰,在行文之前先列出思路图。

四、如是我思

在这次的教学研讨结束之后,我再次思考初三议论文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形成了关于“初三议论文复习课教学的范式”的思考

(一)充分预习:

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关键字词的理解,这是读懂文章的前提。

2、要求学生自己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思考和理解,形成初步的行文思路结构图。

3、初三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能够围绕知识点,进行有质量的质疑。

(二)学情分析:

1、批改学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程度。

2、通过学生在行文思路结构图上暴露出对文本思路理解的难点。

3、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分类,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

1、预习反馈,鼓励学生认真地态度,质疑的精神。

2、用好学生质疑中围绕论据及其作用的问题,增强学生在议论文阅读中不仅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更要深入思考、分析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讨论中增强学生对议论文行文思路,句、段关系思考的意识和分析能力。

3、作业布置:在课堂学习讨论之后再修改自己原来对文本行文思路结构图的分析,发现不足,思考、总结原因。对自己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四)能力提升:

1、再思考原来质疑问题的质量,是否能围绕议论文知识点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理解。

2、辅助相关议论文阅读练习,在做题的过程中能理解命题者的用意,在答题时能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3、针对生活中的现象,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提出充分的论据,条理清晰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