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高中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高中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审美鉴赏又是审美教育的基础。通过培育高中生优秀的审美鉴赏意识与素养,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的整体性认识,对于学生美的认知、人格的塑造和情怀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教学策略而言,主要包括:创设课堂审美氛围,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拓展审美教学空间,形成师生共学关系;提取教材审美因子,搭建审美教学框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鉴赏 核心素养 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以下简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单从目前的高考语文应试角度而言,前两者的能力要求更为显性,也就自然地成为了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阵地,而后两者往往被束之高阁或浅尝辄止。

面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大背景,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这个时代需要内外兼修的青年,需要提升青年人的审美维度和精神旨趣。在这一点上,高中教师因其教学对象恰为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高中生,更加责无旁贷。

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不单必不可少,更应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审美鉴赏”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鉴赏素养在《课标》中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从宏观而言,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终身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当下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科技理性滥觞的影响下,学生更需要提升审美鉴赏素养,知美丑,明善恶。从微观而言,语文应试成绩的提升,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教师要培养会想象、能感悟的高中生,简单割裂地进行知识点、语法、篇章教学,已成为极其落后的教学方式。

笔者从高中语文审美鉴赏教学的实践出发,试图探究出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的整体性认识,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一.创设课堂审美氛围,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设境,方能导学。学生的心底或多或少都隐匿着一个声音:“天生我材必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教师应做好触发学生心底感悟的工作,要在课堂上创设“美”的环境,使学生无声地进入“美”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激发其审美兴趣。

笔者有过一次很好的尝试,在教授《中国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文时,学生对于“虚实”这一中国传统审美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疑惑,在补充了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后仍效果不佳。笔者尝试抛弃对概念的一味解读,引入了齐白石老人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让学生去理解91岁高龄的齐老的人生智慧,理解老人童心的率真流露,还有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如此再让学生由画至诗,迁移到诗歌创作中,理解“虚”“实”的审美意境。再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教师从书法的角度,讲三个“之”字的细微差别,从而让学生感悟作者曲水流觞之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学习肖复兴的《小溪巴赫》,有教师播放巴赫音乐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引导学生思考其人与其作品的联系,这些都是教师有意识地“设境”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境”往往比知识点的落实更为复杂、困难。其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良好的审美素养。这包括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大量的课外阅读等等。其次,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创设课堂审美环境,就需要教师有优美、动人的课堂语言。教师基于对文本的充分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节奏、语言形式、语言逻辑,创设最符合本次课堂教学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其中。

康德曾这样写道:“美作为一个有意图的工具而变成有用的东西,即在关于善中而为有用的东西。”教师需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学生学会在课文中体悟生命的美妙与真谛的环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提升审美鉴赏素养的主体应为学生。对审美鉴赏素养的追求,需要让学生带着审美的心态和忧患意识,在心中生发出美的理念、哲理情思和审美感悟,感悟经典著作中优美高妙的文笔,高华空明的玄思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教师要反复对学生强调提升审美鉴赏素养的重要性,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诗,谈远方。要教会学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至少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暂时抛却名利,沉醉书香,默默涉猎经典名著,不是为了某道题的解答,也不是为了某个成绩的获取。毕竟,一场经典的成就需要情怀与耐心的等待和成全。

 

二.拓展审美教学空间,形成师生共学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何不可以引入更多、更好的例子,加以丰富,佐证?故而,拓展审美教学空间,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当其冲。复旦附中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获得冠军,2000首诗词的功底和储备回答了青少年应有的治学态度,不以功名论成败,满腹诗文气自华。《课标》的颁布,使得“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师热议的话题,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无非是为了让学生读更多的好书,更好地读书。每个教师都要能列出自己心目中用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素养的书单,中有庄子的宏文《南华经》,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四大古典名著等,外有经典作品《瓦尔登湖》《傲慢与偏见》《简爱》等,要引领学生一步步迈进文学神圣的殿堂,感知美、体悟人生。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体育、音乐、舞蹈、电影、戏剧、旅行等,实际上这也是在努力创造一种更为轻松的教育氛围,让审美鉴赏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格雷在《玩耍精神》一书中说:日益强大的权力和学校的标准化,使学校教育呈现出普遍的缺陷——缺少快乐。所以他呼吁:教育者和家长要充满信任,将玩与自由还给孩子,因为“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地位平等的伙伴型关系,是课题研究中的学术共同体,教师比学生强的只是经验、逻辑与学术资源。这样的师生关系自然会比传统的课堂更民主。中国有句古话叫“通情达理”,情通则理达,“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与学生共同创设审美空间,首先需要师生建立相互信任友爱的关系。

当然,教师作为引导者,最理想的图像应是:具有创造能力、永远虚心求教的孩童教师。在不同变化阶段,永远满怀希望与热忱,和学生共创美好。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共同的情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索问题,汲取传统情感的精髓、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知识、拓展阅历。正如齐克果构建的教师应当是“自我坚实的学习者、探索者”,一个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终身学习,在视野上、知识上的涉猎要更为广泛渊博,因为审美素养是在习得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下来的行为呈现。如此一来,面对课堂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博物珍藏、建筑设计、艺术审美等,老师既能联系儒道释等传统文化去解读,提高文化自信,也能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经济、文化带来的美感差异,拓展全球视野。

 

三.提取教材审美因子,搭建审美教学框架

现行语文教材中,大都是久经流传的名家名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从审美鉴赏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应尝试梳理和提取教材中的审美因子,给学生搭建一个语文本体知识体系之外的审美框架。

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为例,教材由六个主单元组成,单元主题为: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美好亲情”;第三单元“人我之间”;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第五单元“树木花卉”;第六单元“古代小说及其鉴赏”。可见,教材在单元的组合上,已经充分考虑了审美鉴赏的因素,包含: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其中,社会美又包含生命美(《沁园春·长沙》《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人性美(《边城》《最后的常春藤叶》《邂逅霍金》等);自然美则有从自然山川草木中引发的哲思、情趣等,例如《蒹葭》《病梅馆记》《饮酒》等;艺术美首先涉及到两大文学体裁——诗歌与小说,新诗本身就是师生“以美审美”,“以情审美”的最佳媒介,而古典小说则让学生走进四大名著,感受作者塑造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迷人之处。

审美教学体系的建立,教育界并无定论,也无需有所定论。“美”的范畴本身就是涵盖所有的,“美”的界限本身也就是无法定义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审美框架的最重要原因,是要教会学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看待我们的语文课本,看待我们的语文课堂,看待我们的语文学习。

 

“审美鉴赏”成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充分说明了对高中生实施审美鉴赏教育,语文教学首当其冲,时不我待。《尚书•尧典》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审美鉴赏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优雅,也不单单是感官、心理上的愉悦,更是对于文化、传统、生活、生命的一种综合考量和传承。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路径,促进高中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品位的提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彼得·格雷.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M].洪萃晖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2.[]舍勒.爱的秩序[M].林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3.4.Edwin SCaustad,op.cit 120.

3.赖厚利.体验·评鉴·创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及其实践路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J],2018年,第04期.

4.杜依然.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感悟.黑龙江教育(中学)[J],2017年,第12期.

5.冯小婧.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