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语文
“(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让课堂灵动起来

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在现代课堂中,教师尝试用多种方法,如: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学习共同体等方式,来替代直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是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情境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断运用、发展知识,最终形成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情境学习不仅仅包含对知识的认识,还是个体与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从而形成社会性知识的的建构。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学习的模式,安排情境创设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学习过程,观察模拟小组成员思维方式与学习行为,从学习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设计贴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细读文本,最终结合情境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切的“(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表达;帮助学生回顾旧知,提升学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融育于学,让创造与活力重回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活动的场所。这样的课堂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语文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能力。而学生也能在灵动的学习氛围里实现知识的灵动性,最终呈现出灵动的课堂。

 

一、巧用虚拟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对于低段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新奇的、久远的内容并不能有所感悟。教师在面对此类课文时可以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拉近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帮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案例1:虚拟情境激活情感体验

(一)设计背景

《朱德的扁担》是统编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人物故事。“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朱德同志是我国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是伟大的军事家。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通过读文走进朱德同志,感受到他身上的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难以理解,形成共鸣。

(二)设计创意

    通过让学生观看红军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虚拟情境,完成身份的转变,进而让学生想象藏扁担前后的情境,并且进行融入了文本细读的小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战士们要藏朱德扁担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以及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的心情,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精彩过程

创设情境,四人小组学习,了解藏扁担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的身份都变了,我们都是小红军,大家待的地方也不是教室了,而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我们要来商量着藏朱德的扁担了!商量要注意什么?——说清楚事情,这里指的就是——藏扁担。还有呢?——要说清楚理由。是呀,战士们藏扁担的理由都在课文的第1~3自然段中。我们在商量之前可要找到这些理由,还要读读通顺。

1、指导学习,先读读课文,再划出句子,最后说说理由。

2、A小组展示。

3、结合A组反馈,随机学习句子。

①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生1:山下就是敌人,下山挑粮非常危险,我们为了保护朱德的安全,所以藏了他的扁担。

师:朱德可是军事家,要指挥战士们打仗的,在战士们心中他可千万不能出事。

②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生2:挑粮的路又长又难走,朱德同志会很辛苦的。

师:朱德同志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粮食,路这么远——真辛苦啊!

生3:下雨了,朱德同志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粮食,走在陡峭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就要滑倒啦!

生4:烈日当头,朱德同志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粮食。他满脸都是汗水也来不及擦一下,气喘吁吁地赶着路。

师:挑粮的路不仅长而且十分陡峭,可难走了!战士们心疼朱德挑粮的辛苦,所以小红军们藏了朱德的扁担。

③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么跟敌人打仗。

生5:白天,朱德同志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粮食,从井冈山一路走到茅坪。晚上,朱德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带领我们打胜仗。

师:整夜整夜,一不小心,等他揉揉眼睛的时候发现天已经——(亮了),但他拿起毛巾洗了一把脸,白天他又——晚上他又——就这样一天一夜又过去了。到了第三天朱德同志还是——,看到朱德同志这样,小红军,你心里会怎么想?

生6:朱德同志太辛苦了,白天要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打仗。

生7:我得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起来,让他不能挑粮,白天好好休息一下。

4、小组再次商量藏朱德扁担的情境。

师:小红军们,找到了理由,我们可要开始商量了!商量什么事?——藏朱德的扁担。再读一读句子。要注意说清理由哦。

小组反馈

生8:朱德同志最近太辛苦了,白天又要挑粮,晚上还得研究怎么带领我们打胜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轻松一点吗?

生9:要不我们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吧!没有了扁担他就没办法去挑粮了,白天就能休息了。

生10:这是个好主意!挑粮不仅辛苦,还很危险呢!山下就是敌人,为了保护朱德同志的安全我们也得把他的扁担藏起来。

生11:好!这样不管刮风下雨,山高路陡,朱德同志都不用那么辛苦地去挑粮了。今晚,我们一起找机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吧!

……

5、小结。

师:小红军们,你们藏不藏朱德的扁担?

生12:藏!

师引读:是呀,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这个时候,朱德会想什么?后面做了什么事?)——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师:朱德在扁担上写名字的时候在想什么?

生13:我一定要和大家一起挑粮。

生14:这下小红军们不会再拿我的扁担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挑粮了。

……

师:现在我们知道红军藏朱德扁担的原因,也明白了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自己名字了。

(四)成效评估

通过一场小红军的讨论会,可以看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落实。首先,学生对于朱德同志的事迹有了透彻的了解。其次,学生们不但把文中的句子熟记于心,而且因为是作为一名战士在讲藏扁担的理由,所以真情流露,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为后面感受“同甘共苦”打下了伏笔。

“红军”、“战场”、“挑粮”这些场景对于学生而言都太遥远,与他们的真实生活没有实际联系。教师创设虚拟情境,通过图片、回忆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产生真实的身份带入感受。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是赋予学生的却是真实生活的角色,他们结合课文在虚拟的场景中履行这些角色,理解角色行为,体会角色情感,最终完成“商量藏不藏扁担”的任务。

 

二、联系生活情境,助力交流表达

    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促进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教师创设联系生活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由于经验背景差异而形成的宝贵知识来源。小组成员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不仅交流了知识内容,更锻炼了他们社会性互动中的表达。

案例2:生活情境串联语言表达

(一)设计背景

《枫树上的喜鹊》是统编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穿插叙述的方式来写的童话故事。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喜鹊的叫声和“我”的猜测,并且能够将自己听到的和知道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还要能根据提供的情景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还是有难度的。

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题,在读懂课文5-12自然段内容后,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这不仅需要学生读懂文章,体会“我”对喜鹊的喜爱之情,更需要他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小事,将日常的表达内容迁移到课文的情境中。

(二)设计创意

对文章整体感知后,通过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片段,教师引导他们将自身经历与课文内容产生联系,读懂喜鹊的叫声和“我”的猜测;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借助课后习题为他们创设情境,在演一演、说一说的过程中,再次锻炼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精彩过程

师:看到喜鹊阿姨这样照顾喜鹊弟弟,让我想到了妈妈也是这样照顾我的。瞧,现在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们学拼音字母呢!翻译官们,你们可要认真看、仔细听,将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们的对话翻译出来哦!

学习6-8自然段(学拼音字母)

1、同桌展示轮流读

2、师生对读,注意标点符号的不同,学习转述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演演喜鹊弟弟。其他同学,你们现在就是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小朋友。你们可要仔细听,认真想。等会我可要请你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又知道了什么?看谁能说得最清楚!

(师演喜鹊阿姨教拼音)“鹊!鹊!鹊!”           

(生1演喜鹊弟弟学拼音)“鹊,鹊,鹊……”

师:“鹊!鹊!鹊!” 翻译官,你听到了什么?

生1: 我听到了喜鹊阿姨在叫“鹊!鹊!鹊!” 。

师:听到喜鹊阿姨的叫声,你知道——

生1:我知道,喜鹊阿姨再教喜鹊弟弟a、o、e。

师:连起来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喜鹊阿姨在叫“鹊!鹊!鹊!” , 我知道,喜鹊阿姨在教喜鹊弟弟a、o、e。   

生2:“鹊,鹊,鹊……”

生1:我听到了喜鹊弟弟在叫“鹊,鹊,鹊……”,我知道,喜鹊弟弟在学a、o、e。

师点评:你这个小翻译做得可真到位。你把自己听到的和知道的内容都讲清楚了,这样别人也就能听得更明白了!

3、指名3人配合示范演6-8自然段(一个教  一个学  一个看)

师:这天,我站在枫树底下抬头看的时候,看到喜鹊阿姨正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字母呢,你看!——

4、全班分小组演绎(第一大组——喜鹊阿姨、第二大组——喜鹊弟弟、第三大组——我)

4人小组学习9-12自然段(看日出)

1、回顾学习步骤:读——猜——分角色演一演(1*喜鹊阿姨,2*喜鹊弟弟,1*我)

2、4人小组学习

4人小组展示

生3:这天,我站在枫树底下抬头看的时候,看到喜鹊阿姨正带着喜鹊弟弟看日出呢,你看!(喜鹊阿姨:鹊!鹊鹊鹊?)我听到喜鹊阿姨在叫“鹊!鹊鹊鹊?”,我知道那是喜鹊阿姨在问喜鹊弟弟“看!那是什么?”(喜鹊弟弟:鹊!鹊鹊!鹊鹊鹊!)接着我又听到喜鹊弟弟在叫“鹊!鹊鹊!鹊鹊鹊!”,我知道这是喜鹊弟弟在说“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起来了!”

师:这位翻译官可真厉害,不但听懂了喜鹊一家叫声的含义,还能看懂他们的动作!只要仔细听,认真想,好好说,就能把我们听到的和知道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啦。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小翻译官。

扩展训练

1、出示语境: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的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

2、说明学习要求:自由选择同伴,可仿照9-12自然段进行转述,也可在演绎的过程中直接将对话内容说出来。

3、小组活动。

小组展示。

有的小组选择继续用转述的方式来表演:

生4(扮演喜鹊弟弟):“鹊!鹊!鹊鹊鹊!”

生5: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妈妈!妈妈!我肚子饿死了!

生6(扮演喜鹊阿姨):“鹊,鹊,鹊……”

生5:我知道,她是在说:快看,妈妈今天捉来了你们最爱吃的虫子!

有的小组则选择直接将内容演出来:

生7(扮演喜鹊弟弟):妈妈!你终于回来啦!今天有捉到虫子吗?

生8(扮演喜鹊阿姨):宝宝!妈妈今天捉了好多虫子,大家都能吃饱肚子,别抢,慢慢吃。

……

4、生互动点评。

5、完成课后练习。

(四)成效评估

教师在这一课时中进行了两次情境创设。第一次依据文本内容,创设了情境表演,在演的过程中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日常生活,学生们不仅演出了喜鹊们学拼音字母认真的情景,也将“我”听到的和知道的内容表达清楚。这也为后面能“仿照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伏笔。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创设的情境更有难度,需要学生仿照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这个任务。课上学生们十分积极,不仅将喜鹊们喂食的情境表现出来了,也结合了自身经历把对话内容说清楚了。这个任务既考察了学生是否读懂课文,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

针对两次不同内容的情境教学,教师也安排了不同形式的小组学习模式。第一次教师安排的是常规四人小组,固定的小组成员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默契。对于章节内容重复的课文,他们有意识地归纳学习步骤,最后形成观察——模仿——获得应用的过程。学生有了练习生活情境的学习经验后,第二次教师则选择了开放式小组学习模式,打破固有的4人小组,让学生有自我选择同伴的权利,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提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进行小组活动。如:1、学着之前的样子转述。(给能力稍弱的学生再次巩固锻炼的机会)2、直接将对话的内容演出来。(能力稍强的学生可以挑战直接将对话说清楚)这两种学习方式最终都能反馈出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是否能够结合生活情境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表达。

 

三、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常规的小组学习模式难免会产生疲倦感。教师适时创设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的能力。让小组成员在情境中经历提供帮助、支持、进行质疑、商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确立自我价值感,逐渐进入乐学、好学的状态。

案例3:任务情境促进实际运用

(一)设计背景

《蜘蛛开店》是统编第四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蜘蛛三次开店的过程中遇到特殊顾客后,不断变换所卖的商品,更换商店的招牌,但其实他的想法和做法自始至终都没有变,且十分简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为蜘蛛设计出合理的招牌;同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完整表达的重要性,注重自身表达。

(二)设计创意

在第一课时一开始,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性任务:“蜘蛛开店,一次是卖口罩,一次是卖围巾,但最终都失败了。它不明白,想请高人给它支支招。今天你们就是蜘蛛想要请教的高人,要想给蜘蛛出主意,帮助它开店成功,还得先去了解蜘蛛前两次开店,到底失败在哪?”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蜘蛛卖口罩和卖围巾的故事。第二课时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随后小组合作学习蜘蛛卖袜子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招牌里“只要一元”的内容与蜘蛛实际织了“一整天”、“一个星期”之间发现不合理之处,从而知道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招牌的内容不妥,最后就展开小组情境式合作学习,结合归纳总结和生活实际创编新的招牌。

(三)精彩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蜘蛛逃回了网上,夜晚啊,它又开始想了……最后,它做出了一个决定,你们猜猜它会做出什么决定?

生1:蜘蛛想我还是不开店了,这几次给这几个特殊的顾客织东西都很累,我还是蹲在网上继续捉虫子吧。

生2:蜘蛛想还是再开一次店试一试吧,我可以试试卖其他的东西,说不定没这么累了。

2、小组学习,引导发现,合理想象,创编故事

师:开店的话,肯定离不开招牌。我们先来看看前三次的招牌都是什么样的。发现了什么?生3:后面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师:什么不一样?

生3:卖的商品不一样。

师:但是每位顾客都是付1元钱。

生4:大嘴巴的河马买口罩只要付1元钱;长脖子的长颈鹿买围巾也只要付1元钱;42只脚的蜈蚣来买袜子也只要付1元钱。

师:看来无论顾客有多么特殊,买的商品都只要付1元钱。所以啊,你看,给河马织口罩了用了——

生4:给河马织口罩了用了一整天,给长颈鹿织围巾用了一个星期。真是太辛苦了!

师:请各位高人想想看,如果蜘蛛又要开店,这块招牌该怎么写呢?那么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请各位高人帮蜘蛛写一块开店招牌!

(1)小组写招牌

(2)小组反馈,师结合故事内容随机总结招牌内容要点

①数量

生5:我们小组帮蜘蛛写了这样一块招牌:袜子编织店,按脚的数量付钱。脚少的付1元钱(脚2-4只),脚多的付10元钱(脚10-22只)。

生6:要是大象来找你们织袜子怎么办呀?他的脚虽然不多,可是大呀!

②价钱(单价、区分不同情况)

生7:我们小组帮蜘蛛写的招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招牌是这样的:袜子编织店,每编织一小时付1元。

生8:我觉得这样的招牌很好,不管脚的大小和多少,蜘蛛付出了多少劳动就能得到多少钱,就算累一点也值得了。

③尺寸(是根据不一样的顾客来定的)

生9:我们小组帮蜘蛛写了这样一块招牌:围巾编织店。脖子特别长的顾客需付15元,脖子一般长的顾客需付10元,脖子很短的顾客只需付5元。

……

3、师小结:看来招牌不是随随便便能够换的,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得动脑筋才行。蜘蛛看了你们给他写的招牌很开心,他一定会继续开店开下去,今天回去,自己再写一个招牌,再编一个蜘蛛新开店的故事,回去说给你们的家人听。

(四)成效评估

在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中,教师就创设情境,告知学生挑战性任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时刻留意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尝试归纳总结出招牌的不足之处,这是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的过程。师把每组写的招牌分享到黑板上,请小组成员上台来向大家介绍招牌的设计理念,同时坐着的同学可以从蜘蛛的角度在对台上的“高人”提问,在生生的一问一答间完善他们的想法,这是结合自身经验和课堂知识融合外化于行的过程。可见,任务情境的创设更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中的任务大多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或唯一方式,可以有更多的解决方法,或更多元的可能结果。以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任务完成课堂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协同学习的能力,建立横向联系和相互学习的关系,这样的语文课堂培育的是学生建立更多的文本内外的联系和同伴的联系的意识。学生因这一个个挑战性的情境任务而更有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如今的他们,在课堂上会倾听、会思考、会质疑、会反驳、会合作……学生的学习素养在逐步提升,课堂因他们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