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艺术
以江南丝竹教学“弘扬国乐 传递自信”

摘要:

    江南丝竹作为一种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华夏灿烂绚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以其清新典雅、婉转细腻的艺术风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极具艺术价值。江南丝竹是一种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的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形式,盛行于江浙沪地区,尽显江南秀美温柔的气质。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中,江南丝竹的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弘扬国乐、传递自信”途径,通过学习和实践,让非遗文化有效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

引言

  早在1860年前,丝竹乐曲已在江南广泛流行。1911年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许多丝竹演奏团体,全盛时期遍布上海城乡,并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在流行初期,乃至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器乐合奏形式都没有固定的称谓,人们大多把它称为“丝竹”或“国乐”,另外也有“清音”“仙鹤”等别称。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江南丝竹”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用来特指长江南岸地区的丝竹音乐。

  随着历史长卷的延展,到了20世纪初期,上海以其长三角之首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逐渐成为丝竹精英荟萃的音乐文化中心。无论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众多丝竹演奏团体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庞大的丝竹音乐爱好者队伍,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丝竹音乐名家。通过广大丝竹演奏者对乐曲的不断精雕细琢和相互切磋,逐渐形成了江南丝竹“八大曲”,即《行街》、《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四合如意》和《欢乐歌》此类艺术精品。

一.江南丝竹的艺术特征

  江南丝竹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是我国典型的民族室内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金祖礼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时编撰了教材《江南丝竹概述》,书中对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提出了“小、轻、细、雅”四字诀特点。在其之后,人们对江南丝竹艺术特征的理解也大多基于此。

  “小”指的是:指乐队组织是小型的,乐曲结构也大多是小型的。江南丝竹多以精干的小乐队演奏精致的小乐曲而著称。根据江南丝竹国家级传承人周皓先生的叙述,江南丝竹最常用的乐器包括:“三丝”“三竹”和打击乐器。“三丝”指的是二胡、琵琶、三弦;“三竹”指的是笛、箫、笙;打击乐器常用的是板鼓、碰铃等。此外,还有扬琴、秦琴、阮等常用乐器。演奏时各种乐器可自由搭配,演员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至十几人。

  “轻”指的是:指音乐情趣侧重于轻快典雅。李民雄先生也认为江南丝竹的“轻”指其旋律轻快柔润,结构小巧紧凑,节奏平稳舒展,善于表现轻松愉悦的情趣,只是带给人们纯粹的音乐享受,并没有凝重的乐思或严肃的内涵。

  “细”指的是“指演奏风格上的精致细腻”,这与江南丝竹演奏者的默契配合密切相关。当“和而不同”的诸种个性化乐器声部在一起合奏时,声部间的差异产生了在纵向及横向维度上的交错叠置。另外,江南丝竹乐队大多采用的是音量适中、音色圆润的乐器,所以合奏音响和谐柔润,风格独具,这也进一步突出了江南丝竹“细”的音韵特征。

  “雅”指的是“指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江南丝竹的慢板旋律华丽细腻、委婉动听,快板旋律清亮质朴、活泼有力。快慢有致、松紧适度的民间曲调往往是江南丝竹首选的曲目,以至于后来的演奏者们都会把上述特点当作选择其曲调素材的标准。

二. 江南丝竹的校园传承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不少中小学校,乃至一些专业院校,都在尝试把江南丝竹教学提上日程,并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这种做法不仅造就了一批江南丝竹演奏者,更培育出为数众多的江南丝竹欣赏者,实为保护民间艺术、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赞之举。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审美育人与传承文化中。随着不断西化的大众音乐审美与部分崇洋媚外心理作祟等原因的影响,西洋乐、流行音乐占据了青少年大部分的视听空间,伴随着青少年特有的追求新奇的年龄特点,很容易将民族音乐忽略。学校音乐教育需要为学生营造浓厚、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加强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体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树立民族自信。美育是当代音乐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中,是培养学生认识民族音乐之美、爱上民族音乐之美和拥有创造民族音乐之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开展中小学江南丝竹传承课程的意义

本课程作为学校艺术特色拓展课程,要全面贯彻“弘扬国乐 传递自信”的课程理念——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建立自身能力自信和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并全面贯彻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二)开展中小学江南丝竹传承课程的重点

根据“弘扬国乐 传递自信”的课程理念,乐队排练选择孩子喜欢的江南丝竹音乐作品,注重对于民族音乐之美的体验与感受,喜爱民族传统音乐。在开展江南丝竹的教学中需要明确以下6个实施重点:

    1.明确江南丝竹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从文化视野和审美观念上对江南丝竹加以认定,是开展江南丝竹教学应该固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向学生充分展示丝竹风采,通过组织观看优质音乐会、欣赏不同版本的江南丝竹作品、演奏等方法,以培养对江南丝竹的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实践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2.江南丝竹任课老师的自我提升

在开展江南丝竹的教学活动中,要求任课教师在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既有教学实践又有理论研究,既熟悉教育规律又了解教学艺术。然而,这样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素质修养,使教学行为得到升华。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民族音乐认同感和良好的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 具备开展江南丝竹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江南丝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和组织江南丝竹教材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江南丝竹情感体验的能力、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江南丝竹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组织江南丝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了解学生学习江南丝竹情况及因材施教的能力、评估江南丝竹教学结果的能力等。

3.开发校本江南丝竹课程

我校江南丝竹校本课程的学生通过艺术招生考试进入乐队,平均水平较高,能够较快上手江南丝竹曲目。当下学生对于流行文化接触的比较多,较容易出现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江南丝竹课程资源的安排与取舍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欣赏入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行挑选感兴趣的江南丝竹曲目进行排练,培养学生对江南丝竹的热爱。

4.选择优秀的江南丝竹教材内容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积极倡导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为试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从教育目标、教材体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并会同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编撰出版了《江南丝竹通识教材》一书。该教材向中小学生普及和传授江南丝竹相关知识,是一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艺术类拓展课教材。其出版与使用将对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起源及发展,传播江南丝竹音乐文化,乃至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5.完善江南丝竹课堂教学

要完善江南丝竹的课堂教学应从三个方面精心准备:(1)做好课前准备,包括研习教材、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法。(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3)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首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这是江南丝竹教学能否精彩的重头戏;其次,我们要关注江南丝竹教育方式的创新,应努力营造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6.拓展江南丝竹课外教育

课外音乐教育包括:校内课外音乐教育和校外社会音乐教育。江南丝竹校内课外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校内课外江南丝竹活动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校级、班级群众性课外音乐活动和校内音乐社团两类:积极参与群众性课外音乐活动,包括专题江南丝竹音乐欣赏或音乐讲座和江南丝竹汇演、比赛等;建立校内江南丝竹音乐社团,包括江南丝竹乐队和江南丝竹兴趣小组。同时,也应运用好学校网站、广播站、校园刊物、音乐墙报、音乐专栏等其他校内课外江南丝竹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戴自磊、王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传承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以音乐类“江南丝竹”为例[J].艺术教育,2021

[2]韦慈朋.上海江南丝竹乐社:语境、概念和认同[J].音乐艺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