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论文交流:“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当前生物教学中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消解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自主性,由此造成教师的教学效果低迷,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有效性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总结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历来不懈的追求。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做法来谈谈实施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的有效备课

1、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2、备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前的有效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准备包括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生物学科注重实验和实践,因此课前的准备应更充分、有效。例如:在讲《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一课时,保证了两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课前准备好永久标本,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等。再如,在《观察花的结构》一课中,学生所要观察的是百合花子房中的“胚珠”(见下图),而这对于花的开放程度要求极高,我只能提前一遍遍的试验,直至最佳时机再让学生亲自实验。

 胚珠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立足于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精心上好每一堂课,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学生学习、成长的角度出发,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设计并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1、激活 “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教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尤其面对的是12岁到16岁的初中生,作为生物教师,我觉得我们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我们所教授的是关于自然学科中的生命知识。如在《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一课中,我以“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为原形,自制视频短片作为引入,引出病例——尿毒症,并以此作为本课的一条辅线,串起整堂课。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再如:在《鸟类》一课中,我播放了《帝企鹅日记》的记录影片片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爱鸟、护鸟的意识。

2、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如何直观形象的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生物活体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而生物活体则能很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真实、客观的认识生物体,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选择教具时,我会先尽量选用活体,迄今为止,我已带领学生做过很多的活体实验如:解剖猪心、解剖牛眼、鲫鱼的解剖、家鸽的解剖、百合花的解剖、观察蜗牛、观察水蚤的心跳等。但是,生物活体也存在着获取、保存不易等缺点。鉴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使用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在上课时,我通常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具来配合教学。有时还会自制教具,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一课中讲授有关“肾单位”结构时,我利用海绵球、细管等自制教具,并与学生一起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使肾单位结构更形象、更生动。

 

 

 

 

 

 

 

 


此外,为了强调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我在讲原尿的量及尿液的量时分别出示了教室内的饮水桶(19升)及1.5的可乐瓶(1.5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

3、教学实践要充分“联系生活”

这既是我们生物学科的特点,也是实现“学以致用”、体现学习与生活关系的有效方法。社会、生活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关注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如在《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一课中,我以自制视频“田世国捐肾救母”短片作为引入,从而引出了如“尿毒症、血尿、蛋白尿、血透、肾移植”等词汇,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却又知之不多的,因此,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而该课的小结部分则是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谈谈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4、巧用“多媒体”,给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正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进军,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面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时就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材料整合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化理性的教学为感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性状与遗传》一课中,首先用课件展示了许多不同狗的图片,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之处呢?这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引入课题。再如用氧分子之旅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再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因此,我的每节课基本都有PPT为辅,其中,大量的图片及视频等信息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但是,本次,我在《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一课中,初次尝试了一种叫做“电子白板”的多媒体软件,“交互性强”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点,PPT等其它软件是无法做到的。比如在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时,我就利用它“交互性”的特点进行“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本抽象、微观的生理现象得以形象的板演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易化了难点。

 

 

 

 

 


课件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用的恰到好处,切忌过于依赖课件,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要讲求“精”和“恰到好处”,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否则,学生一节课下来,好象看了场电影一样,没有什么实质性及持久性的收获。

5、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打破因分科教学而造成的思想禁锢,解决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及心智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1)与数学学科间的联系。如在《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一课中,有关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难点。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掌握和运用有一定困难。其关键是要弄清血浆、原尿、尿液三者成分的差异,因此,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教师所给的表格(某健康人的肾动脉、肾小球中所抽取的液体样品,以及其尿液,经化验所得数据,),并讨论如下问题:

表格——

主要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血浆

90

8.00

0.10

0.72

0.03

原尿

98

0.03

0.10

0.72

0.03

尿液

96

0.00

0.00

1.10

1.80

 

1、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别,说明肾小管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这说明泌尿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尿液、原尿和血浆各成分之间的区别,并推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各结构时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肾脏的结构功能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与语文学科间的联系。如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课中,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对“食物链”的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在之后的课堂练习中,又引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检验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的理解。

3)与美术学科间的联系。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内容,这类知识的呈现越直观,教学效果就越好。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会识图,还要求学生会画图。如小肠绒毛、肾单位的结构比较复杂,让学生学画这些结构的示意图,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四、有效设计习题

1、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我利用空余时间,将网上及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筛选,将其编入每节课中,力争在每节课中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当堂训练”是对学生整节课学习情况的成果的展示,这是学生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这样既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符合给学生减负的要求,同时,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并且减少学生因为作业多而产生的对生物学科的厌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系统》这课练习时,对于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一位学生的手部发炎后,通过肌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处所经过的循环途径。而对于尖子生则可以思考:若将肌肉注射改为吃药治疗,说出药物到达伤口处所经过的循环途径。

3、习题设计要联系实际。例如:在《植物的类群》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鱼缸长时间不换水会长出绿膜?为什么背阴的树干会长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长?”又如:在《血液循环系统》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为什么临床危重病人要吸氧和点滴葡萄糖?它们进入到身体细胞的途径分别是怎样的?”这样设计习题,无疑是让学生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加强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工作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性思考,是不断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课后反思能够及时查缺补漏和纠正失误,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整体质量。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反思”和“创新”的有效结合,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和教学质量在周而复始的教学流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通过多年来的生物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优越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独特的魅力,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从知识、情感、价值上尽情的享受课堂、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2、《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3、王国军、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http://www.studa.net/xueke/110413/11383438.html

4、梁师毅、初中生物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http://www.14edu.com/jiaoxue/qitajx/050226236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