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科论文交流:让生命科学的教与学融入学生生活

  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本文以教学实例为切入点,阐述了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熟知的现象、事物入手,开展生命科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科学无处不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尝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 生命科学 教学 生活化 

 

曾看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直接咽下一勺盐,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一勺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其吸收了。知识有时就像盐,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则似那美味可口的汤。如果将知识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兴味索然,无心听讲,不但学得累,效果还不佳;倘若能将知识融入生活,才能将其本身的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生命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不言而喻。生命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中学阶段其主旨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两者的关联。根据《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的相关规定:“生命科学课程教育应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懂得用所学过的生命科学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所在。

二期课改以后,上教版的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教材中已经关注到了学科本身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诸如“思考与讨论”、“活动园地”等板块,很多都是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知识的迁移。但生命科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远不止这些,以下谈谈笔者平时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生活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情景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效。研究显示,好的导入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益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内容与之产生共鸣。

比如《生物的分类》一节中,对生物进行科学的分类属于专业技能,超越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目标,对学生不要提过高的要求,但同时又能把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上课铃一响就开门见山地介绍生物分类,对初中生而言会显得过于突兀,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分类的目的和意义。笔者尝试以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让学生谈谈平时去超市购物时,如何才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由此引出:要想从已知的200多万种生物中寻找某一种生物,什么才是迅速、有效又科学的方法?据此顺理成章地引出科学合理的生物分类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生活化的情景导入,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在上课伊始就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命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所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还涉及到医学、农业、环境、生物技术等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不置可否的是,其有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于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联想能力,尽可能地寻找生活中与之相关联的地方,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开启绿色通道,让学生真正学懂弄懂。

在《鱼类》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鳃丝的生理意义,笔者让学生回忆:游泳时头发在水中散开的样子,以及把头从水中探出,头发又会怎样?从而自己分析得出鱼儿如果离开了水环境,鳃丝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进而理解鳃丝的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再如,在讲授血液循环系统时,笔者采用类比的方式,将血管比作纵横交错的道路、血细胞比作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养料氧气比作汽车所运送的货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血液的运输功能。

用形象生动的生活现象、经验,去诠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印象。

3         教具选择生活化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然而生命科学学科中却有一些或微观或抽象的构象需要学生认识了解,这时,直观教具使教师的讲解更显生动、形象。而在教具的选择过程中,如能挑选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素材,则能让学生感觉十分亲切,无形中削弱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抵触情绪。

如讲到DNA双螺旋结构时,由于初中学生对立体结构的想象能力有限,这时可以展示生活中常吃的脆麻花,截断让学生看到它有两个截面,以告知何谓双螺旋。又如,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相关章节中,讲到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直白的数字表述并不能向初中生呈现出直观的概念,这时,一个1.5升的可乐瓶就能立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学习果实的结构与类型时,让学生从家中带一些瓜子、水果等,边上课,边观察,边探讨。

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正是他们最熟悉而亲切的,在课堂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教具,让学生感觉不是上课,而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学习兴致一下被提起来了。

4         课外活动生活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重要场地,却不是唯一途径。学生不能总被束缚在教室里学习,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将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和课题探究。

比如在上《生命自我管理》一课时,笔者发现在课堂问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饮食与健康”这个话题甚有想法、观点颇多。于是尝试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本校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就此提出对策,并制定健康饮食食谱。在学习《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后,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内、小区中、公园里、道路边的各种树木花卉,用纸笔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各种植物的特征,凭借这些自然笔记去查找资料,按图索骥,进一步了解这些身边的常见植物,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充分展现创意和智慧。

5         作业形式生活化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生命科学课程将在吸取历次课程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作业形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以往应试教育的束缚,纠正了学生在过去形成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这一错误认识,弱化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学有所用。

在学习《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一课后,笔者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说服家长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医药常识》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根据自家情况配置家庭医药箱的任务;在《意外伤害与急救》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把所学的心肺复苏术教给家人,等等。

生活化的作业不仅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更使得他们的生活技能得以提高,真正做到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生活中,生命科学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命科学,鼓励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当下的任务之重在于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教学中去;让生命科学的教与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初中阶段的生命科学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石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