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浅谈教师人格对小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事实上,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 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人格究竟对小学生人格养成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心理呢?

  1. 教师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其思想、道德、举止、气质、风度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有研究表明,影响教师人格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年龄、教龄、性别、学历、职称等因素都会对教师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更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的心,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知识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具备了崇高人格的教师,便具备了将学生精力聚拢与课堂的亲和力,便具备了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的号召力,也便具备了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染力。

  2. 教师人格对小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初步成型的阶段,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或习惯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人格健全和发展。教师的人格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格养成及心理健康。

    1. 教师人格对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经历“出声思维、过渡时期、无声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表现欲较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维很活跃,言语也很多,此时也正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喜欢安静、听话的班级,课堂上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步调走,没有所谓的“废话”,课后学生都能很安静地做作业。这样的班级带起来的确很省力,学生都很听话,但是往往这样的学生语言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口语能力和内部语言能力直接关系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潜质,比如班会课、午会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因为言为心声;再如课堂上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尽量多使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和表扬;学生回答不对时,教师会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而非直接罚站或者让其坐下。一贯如此的语言交流,让师生间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在课堂上,学生更敢说了;在课后,教师与学生无话不谈,也能从中更了解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

    2. 教师人格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教师切不可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甚至不公平地处理事情,这样做虽然发泄了自己的不快,但会致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势必会影响其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心态调节,让自己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更新、进步、创造,我会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情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以创设最适合他们的课堂气氛。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因此十分喜欢上我的课,课堂的参与度会很高,课后的作业也会十分自觉地去完成,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地完成课后作业。这就是教师人格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其中的秘诀绝非主观的发泄,而是客观的正强化。

    3. 教师人格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小学阶段,儿童的大脑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与高级心理功能有关的额叶。小学生认知功能的发展表现在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迅速增长,其认知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主动学习皆因兴趣,小学生尤是如此。作为教师,责任绝不仅是教书或传授某种技能,而在于不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其学习意识,激励其学习精神,鼓舞其不断索求新知的勇气,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不为书本的奴隶,而为“好之者”、“乐之者”。如果不认清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的这些变化、新特征,无论教师多么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把教学质量提高,课堂上仍会出现心猿意马,没精打采,瞌睡打盹,蒙混凑合,敷衍搪塞的怠慢现象。正因如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始终站在学生的心理台阶上体情察物,和他们进行不断的心理换位,认知他们的心理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激活和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这样,学生们对待学习,从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慢慢地被激发出学习主动性,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带着爱他们的心,真正地去读懂他们。

    4. 教师人格对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来看,现今小学生的个性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转变自己的教育言行,但受传统文化及已经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屡屡表现出来,阻碍了小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小学生宝贵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常常俯下身,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谈天说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予每一个孩子尊重、平等、关心。比如在班级管理中,班里的大小事务都尽量采用民主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决定,若有学生有不同意见,一定会跟他把事情进行客观分析并引导其真正从心底接受最终的决定,从不强压;每当学生有不当行为,在批评过后,一定会找其谈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发自内心地改正。惟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一世界,学生一世界”的隔阂,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关注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及时纠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误区。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尊重并引导。

    5. 教师人格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小学时期是孩子获得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孩子从“以家庭、个人为中心”转入“以学校、集体为中心”的环境,学习新的社会角色行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有利保证。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平时在班里,利用每周一一早的班会课,对学生前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一个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正确同前一周自己的表现、同学的表现进行比较,并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客观地分析自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改进不足之处,由此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而不是一味把统一标准压给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归因方式,创设其良好的心理发育环境。慢慢地,学生能够自发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并主动改进,常常会主动与我交流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对待同学也会更加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和相处,

    而非单纯地凭个人喜好,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的集体也成为了最友爱的集体,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不带有教师本身的任何个人情感和喜好。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众多职业中,教师职业有它的特殊性,每日、每时都要消耗许多精力去处理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更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人格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孩子的人格建设显得极为重要,而孩子们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

    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结合德育课堂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

    2、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3、利用环境的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学校环境和教室环境应布置的四季如春,格调高雅,努力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这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重视自我,反省完善人格教育,多告诉学生一些国家大事、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读物和电视节目。

    5、重视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6、重视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对这类学生,应重视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其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活动。行为活动的能力,使其不正常的人格变成正常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师者,人之模范”。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教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都会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