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徐汇区教育系统第一届学术节 > 专题报告
建设有效控制过程的课程运行机制是提高研究性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关报道:徐汇区教育系统举行首届学术节活动之二:徐汇区两类课程展示研讨会

 

当前(二期)课程改革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德育为核心、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立体综合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研究性学力)培养,要求我们加强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三大功能性课程建设。研究性课程建设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具有时代新特征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是比较困难、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研究性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它不像基础课程那样,有长久的教学实践和扎实的运行常规,并从升学就业等方面得到政策性、体制性的具体的强化和支持;也不像拓展性课程那样,对师生而言,在内容上和运行机制上与基础性课程有着很强的相通性、相似性甚至相同性。研究性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的是“研究的过程”,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研究出了一个什么具体的结果,在于以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为载体而进行的“研究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我们对这门全新的课程“新在何处”的研究、了解是不够深入的;在它运行的对策措施上,常常套用或借用基础性课程运行中的一些熟悉的方式和手段来组织教学,缺乏对“过程”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其教学过程除了形式上的号召动员布置以外,实质性的内容已经被严重弱化和虚化了;其教学结果很多情况下直接沦为文章的拼凑甚至抄袭和剽窃,长远地看,甚至还可能播下“学术腐败”的种子。

南模中学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也曾面临过难以回避的各种困难,但我们坚持从课程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终于使每学年1000多名学生井然有序地组成了200多个课题小组,绝大多数的课题小组都有明确的目标、系统的分工、循序渐进的研究策略、比较扎实深入的研究过程和凝聚着团队心血的结题报告。我们认为,建设有效地控制过程的课程运行机制,是提高研究性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本文将就南模中学研究性课程运行机制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做一汇报。

南模中学研究性课程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围绕课标,单元推进,任务驱动,综合评价”。课程区别于一般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课程通过既设的运行机制,将教育要素纳入到继起的紧密联系的教育环节和教育过程中去,以过程的自觉性科学性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没有比较稳定的运行机制做支撑的教育活动,便不能从严格的意义上被称之为课程。具体说明如下:

围绕课标。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目标。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通过一门一门课程在具体运行中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得以落实的。研究性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是,力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经验,使学生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以积累行程性的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对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对合作、分享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体验和养成。

“围绕课标”在这里就是指研究性课程运行机制的设计、完善和具体运行,都必须围绕并服务于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以保证它的功能的发挥,这是我们研究性课程运行机制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检验和完善课程运行机制质量和效率的标准。具体地说,既然“过程”对研究性课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严谨扎实的“过程”是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其功能、目标之“毛”所赖以存在之“皮”,那么,怎样科学、严格地管理好“过程”,确保“过程”可以控制、可以检测、可以评价、可以调整就成了课程运行机制建设追求的结果。课程运行机制的建设工作必须围绕发挥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目标来进行。

单元推进

我们的研究性课程运行主要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为形式来开展的,一般情况以一学年为一个教学周期。

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过程。如何使缺乏生活和科研经历的初中毕生更有效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研究的过程,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课题研究的规律、研究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的喜悦和困惑等具体情况,并在两者的交叉点上寻求建设有效机制的突破口。终于,我们有了“单元推进”的想法、进行了“单元推进”的尝试,并逐步地把“单元推进”提炼成了对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课程运行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单元推进”,第一步就是对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将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继起的阶段——单元,即选题和开题、调查研究和材料收集、观点提炼和报告撰写、过程反思和学业评价等。根据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把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确定为上述四个单元,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于教学的过程与课题研究的过程相一致。正是这种“相一致”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在这个环节上是可实现的。

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完上述“单元”分解后,关键是要考虑和落实“推进”的问题。首先,我们十分明白,也努力使学生明白:“单元”是为期一年的研究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在学年初将一学年的教学计划,包括单元的要求和时间节点都完整地交给学生并向学生做具体的解释和说明,意在使学生心中有“全过程”,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其次,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是,为了使“推进”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新一单元启动之初要进行集中指导,意图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在新的研究阶段——新的教学单元的研究性学习中所需要的具体的工具性知识,如第一单元的选题原则,第二单元的问卷设计原则和方法,第三单元的论文撰写一般知识等以讲座方式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具体的“过程”中更有准备,不至因盲目而低效或无效;二是把上一阶段——单元的基本要求再做一个回顾,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意识的小结反思,以加深感悟;第三,也是十分基础的一点是,为保证推进落到实处,我们设立了师生联系制度,并原则规定了每一单元联系的主题、目的、内容,甚至基本的次数,并制度化地要求将联系的有关情况记载下来,列为对过程考核和对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总之,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划分为相对独立而又继起的不同阶段——教学单元,是为了确保“过程”能够被有效把握和控制。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为每一个研究阶段——教学单元设定一个标志性的任务。第一单元的标志性任务是提交一份由研究目的、研究可行性、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成员分工等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开题报告;第二单元的标志性任务是提交一份经过归类和整理的资料包;第三单元的标志性任务是先提交一份结题报告(论文)大纲,然后再提交一篇结题报告(论文);第四单元的标志性任务是完成反思和评价。各个单元的标志性任务与这个单元——研究阶段的基本任务目标一致,要完成这标志性任务,既需要学习者对“单元推进”阶段讲座的工具性知识能够掌握,也需要学习者在相关的“过程中”去具体地使那些工具性知识,进而体验和感受过程本身。

标志性任务的确立使过程管理落到了实处。对学生来说,标志性任务“驱动”和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掌握和运用研究的一般方法,也使学生明白了这个阶段该做什么;对指导教师来说,标志性任务使教师的指导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了具体的内容和目的,因而也使教师的指导工作能够更有准备,更有针对性;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标志性任务及其完成的情况,很自然地就反映了学习者在这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中的状况和水平,阶段性任务也因此而成了某个研究阶段和教学单元的可呈现的可量化的评价依据。

“单元推进”与“任务驱动”共同构成了南模中学研究性课程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有了“单元推进”,过程因阶段化而使目标要求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有了“任务驱动”,单元推进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就有了集中体现的载体。“单元推进”和“任务驱动”两者的结合使得“过程”变得可控制、可检测、可评价,为“过程”的有效控制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综合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和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投入到研究和合作的过程中去,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新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要求不同的评价与之相配套,以保证课程标准得到落实。我们研究型课程“综合评价”的基本含义是多元评价,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评价的意思。

它主要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综合性。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合作,因此在对个人的评价中我们采取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办法;评价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由于课题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比较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对人的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对个人的评价中我们将工具性知识掌握的情况、标志性任务完成的情况、团队结题报告(论文)的等第情况和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发挥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做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综合性。在评价中,我们有定量评价,如对工具性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也有定性评价,如在团队中作用的发挥。最终的评价结果是根据综合评价给出的优秀、良好、合格等的等第评价。在综合评价中,我们特别重视和肯定个人与团队的合作及其在团队中的作用;我们通过给予优秀论文获得者(课题团队)更多的“优秀”个人名额的方式,促进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养成。

“综合评价”做为研究性课程的收官单元,其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从评价的角度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促进课程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其实际作用除较好地实现了设计初衷以外,还通过结业前“过程反思”再一次强化性地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研究——学习”的全过程,对他们一年的学习收获起到了一个巩固、提升的作用。

综上所述,南模中学研究性课程运行机制的特点可以概括成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它根据研究性课程的功能目标结合学生、学校的特点,为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教学过程而设置;二是合理的阶段性。它把为期一学年的教学过程,根据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和顺序划分为相对独立而又继起的四个阶段——单元,并使教学过程与课题研究过程相一致;三是具体的可控性。它为每一个研究阶段——教学单元设置了必须完成的可以呈现的、可以量化的、可以评价的标志性任务,并为完成这一任务又设置了工具性通用知识讲座和个别性方法指导等保障程序,使得“过程”效率有了基本保证,使得“过程”的必要调整有了基本依据;四是鲜明的学生自主性。这套机制的设置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它的运行也是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为基础的。从各人选题、团队组成、团队分工、教师聘请到课程运行的许多管理工作,都需要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对于许多学生,尤其是对于团队里的骨干学生来说,课程结业对他的收获远非狭义的课题成果或结题报告的评价等第能够反映的,他们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

我们将不断完善研究性课程运行机制的建设,不断提高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