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课题介绍
中国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告

中国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告
田林中学     杨叶


一、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日益多元化,新的时代,新的信息所载承的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的学生。学生,尤其是初级中学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他们接受着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直接表现的便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漠视,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的减退等。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得不考虑承载着教书育人的教师对于民族精神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课成为其教育体系中社会科学类的核心课程,而其教育的目的就是强调学生对美国式民族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塑造。美国依阿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社会科教授菲齐博士在谈到美国历史课思想教育的目标时说:“在美国,历史教学有时讨论某一事物的起源和过去,那是因为这样有助于适合社会并能与社会融洽的观念形成。我们认为历史教学有益于合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于美国的情感培养。同时参与政治的民主期望公民参加选举,我们认为这样的知识能使他们成为更能干和理智的选举人。”“我们都希望发展对我们社会起重要作用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我们希望告诉学生这些财富是怎样成为我们一部分遗产(历史)以及为什么他们对于维护我们的社会是重要的。我们感到对这些价值观形成的知识的掌握,能使公民更好地认同它们,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美国这一观点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社会文化多元化存在的典型国家美国都是如此重视对美式民族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授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明,目的是什么?以我的愚见,应该还是在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的发展,而民族精神应该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精髓吧。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之“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内容中,特别强调了新时期我国较易发展必须重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无疑,历史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上海市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强调了在除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将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带到了只得尊敬的国民精神培养体系中。因此,借助二期课改东风,在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史、近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研究,我认为正是良机。

二、选择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作为本次研究项目素材的原因
在本次科研中,我们将研究渠道放在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教学中,这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首先,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是一部宏伟、博大的史料。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史事记载绵延悠长,史书编撰从未间断,史学名家辈出,史书典籍之丰富,为古代世界所罕见。 中国近代史更是跌宕起伏,书写着中华民族的血泪和斗争,整个民族为救亡图存而奔走,为自强不息而抗争,这是一段知耻而后勇的战歌,这段历史能将学生的心紧紧锁住。
其次,我认为相对于这2段蕴藏如此丰富民族精神积累、沉淀的历史,我们所作的日常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科研开展之前,我做了这样的调查比较:抽取2个年级的学生(约350人),对他们分别进行以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为基础的民族精神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只有40%的学生能够把握史料中所隐含的民族精神,而有近10%的学生将知识与精神脱离了。由此,我在反思: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将知识与精神结合,如何利用历史学的天然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因此,我申请了这样一个科研项目,根据教学进度、学制的变化,将素材定位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二期课改为平台,研究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
三、在中国近代、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之探究
研究在中国近代、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于民族精神这一抽象化内容的了解程度。在相关调查问卷中,我做了如下题目设计:
你认为以下哪些历史板块更能让你感受到民族精神?  (可多选)
A、发展经济,求强求富        B、抵御外辱,自力更生      
C、科教兴国,文艺双飞
在统计结果中,近70%的学生仅作了一项选择,做两项选择的学生也仅20%多一点,而做三项选择的学生连10%也不到。有此课件,学生对于民族精神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单一的,在他们的认知中,民族精神的概念是极其模糊的。这也是传统照本宣科式历史教学导致的弊端。
因此,要加强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就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以感受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20世纪60年以来,讲授历史的方法在教学中占绝对统治的地位。当时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著作一般只列举五种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读书法、谈话法、教具演示法 ,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现象屡见不鲜。
但我发现,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不能单靠传统的讲授法来实现的。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以“史”来感染学生,并由学生自内心激发出民族意识。传统的讲授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历史的教学中,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讲授法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单一,,缺乏主动更新知识的动力,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其关键恰恰在于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有内而发地产生民族意识。
因此,我认为作为新一代教师,我们有必要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国古代、近代史教学中,以期达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经过探究,我觉得,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多种渠道结合共用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多种教学模式之间取长补短,得到相应生辉的效果。下面就对几类多种渠道结合共用的教学模式进行细致的阐述:
1、依托传统教学,并作相应改进。
我以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力求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变单向的信息传递为师生间的互动,在详细讲授历史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进老师的思路中,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讲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在介绍了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后,我留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话题:1919年,我在北大。学生们分小组开始了各种讨论,有的小组假设自己是北大学生,面对北洋政府的种种举措,展开了想象;有的小组假设自己是北大老师,面对群情激昂的爱国学生,想象着可能的反应;有的学生假设自己是手握武器的士兵,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工人以及社会其他爱国阶层,思考着何去何从。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话题,引发了学生的无限想象,学生主动从单纯的史学学习拉升到了对史料的分析、判断,并切身体会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民族自救意识迸发带来的感受。
又如,在“文明的交流”一课,学生们得知郑和七下西洋时都非常兴奋,脸上自然流露出自豪感。于是我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是郑和,讨论“我是郑和,我下西洋”,很多小组都一致表示将继续走下去,直至绕过“好望角”,到达西欧;有的小组甚至想象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们完成了环球航行。可是当他们得知在之后的百年内,借助着中国传入的指南针,欧洲人完成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创举后,学生们的眼神由自豪转为疑惑,他们主动探寻原因,分析中外差异,对国情给予了关注。
这样的小小改动,效果是可观的,学生从单纯的学史转向了“以史为鉴”,开始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史学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在学生的分析、思考中自然而然留驻在了学生的心中。
2、结合着讨论法,使用情景复现模式和角色扮演模式。
情景复现模式是指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讲授“农村包围城市”一课时,师生共同欣赏了影片《长征》,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时加以注解,尽量让学生多角度的了解当时面临的形势,各个决策人的立场和最终的决定,在学生的认真探索下,长征课题顺利解决,也为以后的历史发展慢下了伏笔。没有经历过战争和苦难的年轻一代,对我们党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有了深刻认识,民族精神范畴中自然而然加入了长征精神,深化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所谓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 。在讲述“十九世纪末中国面临的瓜分狂潮”时,学生们扮演了山东、江西、云南、辽宁等不同地区民众,体验了当时这些地区人民面对瓜分的心情,这段民族历史虽然压抑万分,却有助于学生体验因为落后而带来的耻辱,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蒸蒸日上的国运。在“中华文明的曙光”和“中华文明的拓展”两课,我带领学生体验了一遍从无到有的人类历程,一切在今天看来小儿科的知识、技术,在当时却是一个突破、一个飞跃。通过角色饰演,学生们感受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