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教学设计交流: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生物教师 彭容

摘要:初中生物,这是一门既容易被学生喜爱、亦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学科。作为面对良好生源的教师,如何兼顾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和拓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双赢目的,不啻为一项重大挑战。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刚满五年,希望结合自身实践,尝试从课前准备、教材使用、学科融汇和课堂技巧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师生互动  因材施教  学科融汇  提高效率

 

正文: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布洛斯曾经指出:中学生的心理诞生是典型的艰难过程,特别需要时间、支持和引导,因为他们正在“生育”一个“新”的成人——一个新的自我。由于处于身心巨变阶段,常令青少年烦恼多多、困惑不已,若解决不好,则有碍人格的发展、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并担任班主任五年以来,对此深有体会。

新课程改革试点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副科”的地位在不少学生、家长甚至老师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方面,生物课程面临课时少、资源少、重视少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当今初中学生对新知的渴求和兴趣。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学资源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采用了“四化”模式。

一、备课内容丰富化

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消化和再处理的过程,也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和阐释,使之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积极热情、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的知识体系还处在初步构成阶段,对一些问题具有了个性化的观点,又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备课阶段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上述特点,进行针对性准备。

首先要换位思考。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授课内容,揣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生物科学是认知自然的科学,是人类与生俱来对自然界探索欲望和实践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如今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多少接触到一些生物学的名词、概念和现象。因此,如果在备课时仅仅围绕知识点展开,进行名词解释,往往会使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降低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从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入,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关联性思考,再由教师作讲解归纳,得出相关概念。这样即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要搜集信息。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社会”,对于“00后”一代,口头讲述和文字描述早已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量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借助互联网、电视节目、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平台,主动搜集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自然界的奇异动植物、古今中外历史传说中的未解谜团等各类信息,尤其应重点关注图片类和音视频类信息,建立并充实教学数据资料库,再嵌合到日常备课材料之中,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程度。

再次要形成互动。备课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互动过程,以及课堂的生成性。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提问与回答”,而是把自己摆到学生的视角,去倾听和理解讲授的知识,设想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瓶颈和思维误区,做好解答准备。有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在师生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形成共鸣,在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能互相契合,那么教师的讲课就势必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心思,达到心有灵犀的至高境界。

二、教材使用差异化

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基本功,笔者曾听闻一位前辈说过,“教材是为普通学生编写的。”因此可见,在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方面,不能千篇一律,或是拘泥于课本知识和考纲。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能力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及时的调整:

以初二生物教材中的《动物》一节为例,教材安排的授课顺序是先讲脊椎动物,再讲无脊椎动物。在笔者看来,这样安排的出发点在于先易后难,从学生较为常见和熟知的动物切入,便于理解和记忆。然而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自然界先有无脊椎动物、再演化出脊椎动物的顺序是不会颠倒的。为了使学生对“动物”这一概念有较为全面和系统性的整体把握,笔者在教学时调整了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先讲无脊椎动物,再讲脊椎动物,将知识结构的层次整理的更为清晰。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素质较高的基础上的,是否具有复制和推广意义,有待更多教学实践的验证。

三、多种学科融汇化

学科领域交叉是当前科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生物学又是跨学科、跨领域最为广泛的学科门类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导入其他学科进行融汇贯通,无论对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基础、还是对今后学术能力的锻炼培养,都具有莫大裨益。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模式。一是“先导法”,即将部分高中知识内容提前引入到初中教学里。例如,在讲到遗传相关知识时,基于本校学生数学能力见长的优势和特点,引入了部分高中生物的遗传学内容,并布置学生做了一些计算遗传概率的题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二是“穿插法”,即通过其他学科阐释某一生物学的现象和理论。例如,在介绍“白化病”这一遗传疾病前,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西班牙民谣,该曲讲述一个白化病孩子的不幸遭遇,引发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思考与共鸣。随后,教师再乘热打铁讲授相关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迅速理解掌握,课堂氛围也容易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实效化

与语数英等主课相比,生物科具有课时较少的先天劣势。只有充分把握好每堂课的40分钟,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最优化。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化方面,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技巧。

其一,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前文所述,在备课阶段搜集整理的大量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是丰富课堂教学的最佳“法宝”。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纪录片和影片片段、推荐优秀科普读物、介绍相关网站等方法,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寓教于乐中领会生物学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继续接触生物学相关内容。

其二,组织开展课外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类学科,需要融入到自然界去亲身体验万物之美。本校生物教师在教纲规定的课堂实验之外,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水质调查、叶脉书签制作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实验活动,使学生即动手又动脑,所学知识得到彻底消化吸收。

其三,授课时注意语音语调变化。课堂教学的语音语调应该富有感情,富于变化,切忌太轻、太响或过于平缓。笔者认为,生物教师的课时较多,如果不运用发声技巧、不爱护嗓子,则会影响到后续的正常讲课与教学。因此,将声音维持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够听清的程度,也许是最好的。

其四,灵活布置作业形式。笔者秉持教改理念,一般不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上当堂完成。基于学生能力和作业难易程度不同,笔者以为需要教师批改的作业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学生容易做的(或学生难做的)+教师容易批的(或教师难批的)。对于教师而言,有些不易批改的题目可采取当堂做完、教师讲解、学生订正的方法,再收上来批改。这样,教师的负担减轻了,批改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对难题的掌握也能更进一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看似轻微,却对学生养成思维逻辑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事教学工作毕竟年资尚浅,一些方法技巧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通过长期实践予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希望通过本文唤起更多老师、家长和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为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