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课题介绍
数学教研组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研组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上海市民办华锐中学      陈飞﹡ 


当前,如何通过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提升教研组的整体水平,打造一支和谐、进取、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二期课改背景下,如何根据新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借此东风,我校教研组开展了数学教研组活动提高青年教师能力的研究。
根据每位教师原有基础的不同,以及对自身发展需求的不同,我们将提高青年教师能力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刚从大学毕业或教学能力较弱的青年教师。
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刚走过学生时代,熟悉学校环境,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开始从事教学实践,通过活的教学的真实情景,来获得教学经验。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发现实际的教学和理想中的大相径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不免产生失落感,他们需要适应教学,积累经验。
为此我们教研组的研究策略是:将本校优秀老教师原有的优秀教案或来自外校的优秀教案交给青年教师去理解、“吃透”、运用,让青年教师通过对一两节课的成功把握,树立起自身发展的信心,提高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兴趣,同时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且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我校教研组内有许多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老教师,他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李福英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曾是区学科带头人,目前是区“教学指导团”专家组成员,她曾推出过许多“优质课”,如“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李福英老师多年以前的教学设计,在加入新的元素以后,稍作修改仍是颇具二期课改精神的一堂十分精彩的课。
在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之前,她先安排青年教师自己备课,李老师亲自示范后,教研组老师共同研究这节课的教案特色和精髓,再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备课,经说课、试讲后,教研组内再反复观摩原来的教学录像,进行共同讨论,反复修改,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多稿,最后由青年教师向全校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数学组的青年教师孙文莉、王卫军、杨飞飞都先后经历过这样的尝试,他们都感到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模仿”教学,感受到了成功完成教学活动的喜悦,增强了教学上的自信,并且明确了今后顺利完成教学的方向,要多读教材,最好是了解整个教材的体系,站在系统的高度来备课。
另外,李老师的这节课运用类比思想,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性质、解法进行类比,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将不等式性质及不等式的解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如果没有亲身实践,只是听课、观摩的话,作为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是很难发掘到其中的内涵的。而由教研组组织起有效的活动,通过对老教师传统优质课的“模仿”,使青年教师经历备课→观摩→再备课→说课→试讲→第三次备课→开课→评课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这节课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更高层次的认识,他们发现,不仅仅是这些示范课、公开课,老教师的家常课中也总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和思维能力贯穿在她们课堂教学的始终,这让青年教师们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仅仅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不聪明的学生聪明起来,让聪明的学生变得更聪明,让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越喜欢数学。
可见,这样的做法,让青年教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教育工作,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高起点,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除了李福英老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节课已成为我校的传统优质课以外,我们数学组的另一位老教师杨文霞老师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对象,她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腰三角形性质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成为我们组织青年教师研究的主要课例。
第二阶段: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开发教材能力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有一定课堂教学能力并有一定素质的优秀青年教师。
一部分教师在工作三年以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及对教学活动的适应,开始意识到教学情境的相似性,能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现在所遇到的情境与问题相联系,使现在的教学超越过去,但他们往往经验不足,仅仅恪守原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缺乏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能及时总结经验。
在青年教师经历了由大学生→教师的平稳过渡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就成为我们教研组活动的新目标。我们的措施有:
1.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效教学的契机,新课程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和实施,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有新课程,却用旧思维、旧方式,则无异于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课程改革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所以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学习。我们数学教研组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校内外听课、教研组评课等。一年来,数学组青年教师积极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无论是本区或外区的优秀展示课,他们都尽量克服时间上、精力上的困难,不放过学习交流的机会。2006学年第一学期,我校数学组青年教师平均每人听课量二十节。除了听课,还要认真听专家评课,并参与评课。每次听完课回来,教研组都会组织一次专门的评课活动,全组教师共同讨论整节课的优缺点、得与失。
通过不断学习,向老教师学、向外校老师学、向书本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有力实施者。
2. 实践探索,自主创新
学校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在各自教研组内开一次课,我们结合这个规定,制定了更具体的计划。我们在各备课组内开展专题课的研究,如预初、初一年级的拓展课研究、初二、初三概念课研究,同一个年级的两位任课教师选择同一个课题,分别备课,相互听课后,选择一节较成熟的,在教研组内展示,再由任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人人开课,人人都有收获,余璟莹的《分段累进的工资税计算方法》,杨飞飞的《轴对称图形》就是在此基础上成功展示的。
另外,我们还要求青年教师在原来单纯模仿的基础上,针对这节优质课,自己选择同类型的新的课题,加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独立进行教学设计。
因为李福英老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王卫军老师受其中贯穿始终的类比思想启发,自己设计了《角的平分线》,通过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逆定理 、图形的类比,使学生自主获得了角平分线定理、逆定理及图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王卫军老师对于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写了教学后记,还写了《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思想》这篇文章,及时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受。
因为杨文霞老师的“等腰三角形性质复习”(见附件三),陈飞老师受其中一题多变教学风格的影响,仿照这节课的模式,设计了《几何证明复习》、《勾股定理的应用》(见附件三),都是延续了杨老师一题多变的风格,既节省了课堂内学生不断读题、审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课堂教学更紧凑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出来。
这两位青年教师都是教研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受益者,他们在单纯模仿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针对一节新的课题,自己设计教学过程,虽然仍有模仿的痕迹,可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创新,迈出了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所谓“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我们的青年教师有无穷的潜力,教研组有针对性的活动,给了他们挖掘自身潜力的契机,他们会继续创造更多的“奇迹”。
第三阶段: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反思及教育研究能力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有较高教学能力并希望进一步发展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有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了五年以后,进入了熟练水平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师对教学情境已产生了直觉感受,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徘徊期”,教师容易满足于自己的那点经验和技能,就此裹足不前。对于有“远大抱负”要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迈进的教师就必须扎入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将自己的“教学直觉”上升为“教育理论”。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从而最终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我们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解决了下列问题:
1. 如何反思
学会与自我对话,关注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跳出自己看自己,换个角度让自己更为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教学成效,同时关注自己日常的教学生活,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状况,让反思成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而对于一部分青年教师来说,教学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是如何反思的基础。我们数学教研组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外出听课、听专家评课等活动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研组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如何说课》、《如何评课》、《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另外,在教研组内针对一节公开课开展互评和自评,也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最有效方式。
2. 反思什么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由于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有限,我们主要进行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问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设问往往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引导作用,甚至会对整节课的成败起决定作用。下面举几个我们教研组研究过的案例:
案例一:王卫军老师进行“角平分线定理”的教学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两条相交公路旁建一个加油站,使两条公路到加油站的距离相等,应怎样确定加油站的位置?”从而引入新课——角平分线的定理及其逆定理,而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因为学生尚未学习过角平分线定理,故而造成课堂气氛的冷场。课后,我们教研组在讨论时,指出这个设问过于牵强,学生的思路很容易受阻,应当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不必学生回答和思考,而是直接引入课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再让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大家的讨论, 王老师本人也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更朴素一些,在新课引入时,干脆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逆定理的复习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类比中掌握角平分线定理、逆定理,而前面的这一实际问题可作为定理的应用放在最后提出来。
案例二:陈飞老师在进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这一节内容的家常教学时,提出问题“要求得学校对岸的一幢建筑物的高度,如何设计方案?”结果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是陈老师原先设想的答案,于是大半节课似乎都偏离了课题,而陈老师又通过后面的设问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因为一个设问,使得教师原本计划的教学内容没能按时完成,同样也是因为这个设问,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启发,课堂气氛极为活跃,这种矛盾引发了陈老师的反思,并把它带到了教研组。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否有必要呢?在教学中是应当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还是可以因势利导,多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些反思也引发了组内其他教师的思考,青年教师们开始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教学问题,这样的反思多有价值!
3. 反思的成果
在教研组内开展反思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组内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现在我们数学组的青年教师已养成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习惯,每位青年教师在公开课后都撰写了教学反思,如孙文莉老师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余璟莹老师的《分段累进的工资税计算方法教学实践与反思》、陈飞老师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实践与反思》等多篇文章。
青年教师开始对周围熟知的事物进行反思,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起点,也是关键点。我们数学组有的青年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反思中开始撰写教育论文,如陈飞老师的《 是不是分数?》。
我们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不断反思和学习中取得了教学上的进步,不仅是教学能力的提高,甚至许多已经上升到了教育理念的层面上,许多教师感悟到,要成为专业化的教师,必须由“单功能”的传授专业知识型向“多功能”的创新型过渡。在新课程大旗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要有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论方面的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取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组织激励性评价。因为反思,找到了自己与专业化水平的距离,我们数学组的青年教师们更主动的展开学习,有的青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如陈飞老师的读书笔记《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就受到了区专家组的好评。
像这样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我们的青年教师通过反思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逐步系统化,最终将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真正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

参考书籍:《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东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