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课题介绍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

李卫强   罗秀小学

 

一、背景:
前年,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重要举措之一。《纲要》成为当前上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行的二期课改教材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语文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如何有效发挥其学科教育功能,实施生命教育,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从本学科入手,开始了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2、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3、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科研辅导。第二阶段:1、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二年级语文教材,整理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篇目;2、根据所列篇目,挖掘生命教育内容,提炼生命教育目标,形成二年级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内容示例和教学要求;3、探讨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4、进行课后反思,修改教案,形成精品课例。第三阶段: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汇总。
三、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1、有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从这个角度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生命的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因此,从狭义的生命教育出发,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2、具体的思考和操作
生命教育最重要的领地是课堂教学,最难攻克的堡垒也是课堂教学。一年来,我们在学习、思考中加强了实践,也在实践中深化了思考。
语文学科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特点:重视熏陶感染,注重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下面,我们就《生死相随的海鸥》一课作具体阐述。
《生死相随的海鸥》一课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既有同伴之间的深厚友情,又有令人震撼的亲情,读来感人肺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范读,未成曲调先有情。出示有关重点内容图片,听老师讲述故事,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叙述,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角色。
——精读,字字句句悟真情。课文第4节描写了海鸥们集体营救一只遇险小海鸥的情景,文章用“飞旋、鸣叫、排屎”三个词语描述了集体营救的具体方法。其中,“鸣叫”一词的内涵极为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察觉。因此,我们紧扣这个词语,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设计了语言练习:
师:“鸣叫”是海鸥之间特殊的语言,想象一下,此时的海鸥好像在说些什么?出示:他们飞旋、鸣叫,好像在说:“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
学生在交流时,有的说:“你为什么要伤害我们的伙伴?”;有的说:“海鸥们大声喊道,快放了我们的朋友,否则对你不客气!”;还有的说它们在安慰小海鸥,让它别害怕……从这些内容来看,学生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想象,有的认为是抗议;有的认为是警告;还有的认为是安慰,但始终紧扣着课文内容。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使学生感受到了海鸥与人类一样,同伴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设身处地感真情。眼见一只被击中的海鸥即将落入无边无际的大海,突然从鸥群中飞出另一只海鸥,它是怕那只被击中的海鸥落进大海后会孤单,所以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陪伴在他的左右。让学生猜测:这两只海鸥会是怎样的关系,以至于生死相随?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猜测可能会是父子、夫妻、兄弟关系,从而理解海鸥之间的感情与人类极其相似。人类所有的骨肉亲情,海鸥也有,也同样令人动容,让人震撼。
——妙笔直抒心中情。教师沉默片刻后,深情地说,这个感人的故事打动我们的就是浓浓的“情”。当小海鸥遇险时,岛上的成千上万的海鸥会成群结队地赶来营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同伴之间的深厚友情(随即板书:友情);当一只海鸥被误伤落海时,它的亲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与她生死相随,这种亲情令人震撼!这一切让我们明白了:人有情,动物同样也受有情,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而作为当事者的考察队员一定也是感慨万千。太阳开始落山了,那对海鸥也渐渐消失在了远处的海面……面对此情此景,考察队员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舒缓的音乐再次轻轻地响起,此时此刻的他们已完全融入故事中,用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所想。)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话,他们有的说,考察队员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不该因为一时好奇而去掏鸟蛋,如果不去的话,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也有的说:海鸥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对他们的理解和感悟作了有效的反馈。
语文学科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自身学科性质、课程目标和教材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确定了渗透生命教育是该学科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程目标同许多学科一样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科的教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素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涵,翻开一本语文书,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开发其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能够充分感悟。
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需要注重的方式、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要融入,即其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想象之中,教师有意识,学生有感悟。切忌灌输道理,说教训诫,那样只会引起逆反情绪,收到反教育效果。具体实施方法,举例说明如下:
1、读美文名篇,体悟人生。
如:《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故事中,讲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表现了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展示故事,很吸引人,而且动物们的心灵美和夏夜的景色美交织融合在一起,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
2、创设两难情境,展开讨论。
如:《没有快乐的波斯猫》一文,以一只波斯猫寻找快乐为线索,构思了有趣的故事情节。故事中燕子、蜜蜂、小花猫等关于快乐的回答和波斯猫的所思所想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们关于快乐到底在哪里,快乐到底是什么的争论。
3、穿透语言文字,亲身体验。
    如:《最后的玉米》一课描写了一个很棒的玉米从开始的自信得意,到心灰意冷,到悲观失望,到最后的感激知遇,一系列的心情变化,让学生感悟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在某一方面表现很棒,但别人一时没有发现你,也不能灰心丧气,因为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帮助学生真切地体验棒玉米的处境变化,进而感悟。
4、关注课堂生成,随机教育。
《宝镜》一课中讲到老婆婆为了感谢“我”的帮助,要送给“我”非常神奇的礼物。其中一件是“宝镜”,它能让你成为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对于别人赠送的礼物,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宝镜”,对于学生来说那真是再好不过的礼物了。因此,当小作者将它砸碎时,有不少孩子表示了不理解,认为“我”真傻。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肯定谁对谁错,而是可以组织孩子们开展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在辩驳中提高思想认识。
5、用激情火焰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灯”。
如:前面已经谈到的《生死相随的海鸥》一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语文”的空间里,“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体验——朗读——再体验——讨论——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感情,追踪作品情绪起伏的状态,追问阅读后产生的兴奋点,品味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以《小兔和树的对话》为例,予以说明。
    第一步:情感体验下朗读,提高水平。本课朗读中的体验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出小兔感到奇怪的语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兔子为什么会奇怪的原因,教师可以适时出示枫树在夏天和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枫树在两个不同的季节,叶子有很大的差别,这样学生的体验才会到位。在读小兔“担心”和“焦急”地说话时,引导学生读读课文,交流一下缘由,使朗读建立在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二步:读一读、演一演,入情入境,尝试练习。当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后,通过一道填空题让大家对三种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样子进行复习和总结,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还有哪些植物和枫树、桦树、松树有一样的情况?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汇报。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参与表演,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来、读出来、演出来,从而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中植物十分奇妙。课堂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表演着书中的故事,仿佛自己就是小兔和不同的树。
第三步:我来评一评——情境之中,深化练习。
1、提出问题,开展评议。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小兔在遇到这三棵树的时候心情和语气都不一样呢?” 开展讨论。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谈感受和体会,了解到因为小兔遇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心情不一样,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在进行朗读练习时就更能够声情并茂了。最后,让学生进行评议,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朗读的效果也很好。
2、完成家庭作业。
师:一篇有趣的文章引出了有趣的故事。通过今天的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
生:我想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说给妈妈爸爸听。
 生:我要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知识。
  ┅ ┅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阅读理解的重点,创设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知觉处于兴奋状态,引起无意注意,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知识的吸收、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
3、效果:
(1)对教师而言:提升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认识1、生命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此,教育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融人语文教学,促使主体生命意识觉醒,增强主体生命情感的体验,促进主体生命意义的建构,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认识2、生命教育必须立足课堂,无痕融入。正如谢诒范老师所说,文革后整个社会没有恢复其健康的肌体,德育不得不强化,不得不采取由外而内的“运动式”战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必须回归“体内”,“两纲”的推进就是教育领域对这个要求的回应。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领地就是课堂教学,要做到“无痕融入”,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学环节。
(2)对学生而言:提高学习兴趣,懂得尊重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实施生命教育,孩子们开始懂得对他人和自身生命的尊重;通过实施生命教育,深化了文道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也是重要的生命教育因素,对于有效实施生命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2、教学过程中常有许多生成性的生命教育因素、契机,在如何准确把握上有一定难度。
3、不同学科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如何找到共性的东西,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有相当的难度,尚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21世纪教育新概念》
5、《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刘济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刘志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阅拓展》(王北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