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单位 创建在线 > 2013-2014年度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 基本指标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德育研究指导 > 学科德育研究指导
化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几点建议

“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新发展,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拓展课程德育的研究,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真正落实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我们对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思考与建议如下。

 

三、化学学科德育的内容架构

化学新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作用与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落实本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从化学学科的视角出发,以化学学科为载体,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德的全面发展。因此,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化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化学学科德育内容的可架构为“三个度、四条途径、五个层次”。

1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

化学学科德育选择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这三个维度,这是有化学教学学科的特性和教学目标决定的。化学学科与生活、社会、技术联系密切,如:农业、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工程学、地质学、冶金学等。现在,化学在世界科技发展中起到了“中心学科”的作用,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开发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教育,化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独具优势。

人文精神,主要指执着地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并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化学学科德育中的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化学学科的经验与智慧精神,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欣赏到真、善、美并主动完善自己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欢乐,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

与人文素养相同,“二期课改“明确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教育要求,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精神,即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学科德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实证、求实、求真精神,民主、开放、协作精神,实践、创新、改革精神。

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本。学科德育的另一种重要维度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包括:道德信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灵活生动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之可信可亲,帮助学生养成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勇敢、勤劳、俭朴等优良品质,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在授业的同时达到传道的目的。

2.四条途径

    1)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与示范

化学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自己德育实践的身教,时时、处处起到思想道德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科德育的实施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如:观察、分析、发现、探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知活动中,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有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实验操作等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实践,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2)学科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开发、应用

化学教学的内容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通过物质知识的教学,可有效地让学生明白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能源,绿色化学理念及工艺的重要意义;认识新能源的优点及获取途径,电池、含氟制冷剂的功与过,化学食品添加物与生命、健康、社会公德及责任……知道环境污染的机理,充分认识环境污染的后果,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科学地寻求保护环境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公民社会责任教育,包括:爱护公物、协作互助,遵守规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品德作风和行为习惯等。如:

l        安全、生命教育。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掌握实验药品的特性,按章操作。不仅要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还要求学生掌握特殊化学药品的使用能力,如强酸、强腐蚀性和剧毒性药品的使用方法和用量,还可以联系消防灭火等事例来培养学生在事故中的处理能力。

l        保护环境教育。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废液、废渣和剩余药品,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l        科学态度的训练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操作,耐心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严谨科学态度、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科学精神;同组成员相互合作,冷静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培养的团队精神等等。

②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国情教育、可持续发展,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观念、社会责任等。

l        通过我国化学史和化学成就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一心报效祖国的事迹,更可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体内容有:古代,周口店人对火的应用;商代的青铜器;春秋时期的冶铁技术;战国后期的炼钢技术;酿造技术;瓷器工艺;火药的发明;传播文明的造纸术;立足于变化的炼丹术;湿法冶金术;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与药物制备,天然气、煤、石油的发现等。近代,侯德榜与纯碱制造技术;20世纪60年代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及成就;钢铁工业发展及成就;生命科学发展及成就。现在的纳米技术,火箭飞船等等。

l        资源国情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化学中的资源、能源、环保学习,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树立为民族振兴、增强历史使命感,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等。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观点有:矛盾的对立统一、外因与内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化学本身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

l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l        物质在分子、原子、离子层次上的变化,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l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l        诸如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溶解与沉淀、平衡与不平衡等变化,揭示了对立统一法则;世界上一切事物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l        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化学平衡的移动,有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

l        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系物、元素周期律以及反应条件对于产物的影响,揭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③ 课前、课后、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学科德育拓展和延伸

学科德育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等于课堂德育,学科德育并不只局限于课堂,课前准备、课后作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环境等多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学科德育的要求。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按明确的主题,亲自动手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用于举办化学史、科学家事迹、化学成就方面的墙报、板报、晚会、交流会、辩论会等,将学科德育由课内拓展、延伸至课外。

    ④ 学科德育环境与人际和谐氛围的创设

落实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就要抓住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协调动作,以教材为中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环境为熏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树立好的意识、观念、情感和意志,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3.五个层次

   1学科道德规范要求。化学学科的发展是为人类更加美好地生活服务的。化学物质是客观存在,它对人类的作用是好是坏,完全处决于人类的选择。如:瘦肉精、苏丹红、三聚腈胺等物质本身不会危害人类,只有当人类道德沦丧,违规违法使用时,才会对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化学学科德育本身隐含着道德规范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

① 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事实,不做假,不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数据、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等等。

② 工艺流程上的道德规范。遵守操作规范、条例、法规,改进工艺,处理废物、污染物等等。

③ 使用化学物质的道德规范。了解物质的性质,科学使用;遵循国家、国际标准,正确使用;不为图谋私利违规、违法使用等等。

   2)学科的思想观念。化学学科物质观、转化观、动态平衡的思想、绿色化学思想等,对人类处理伦理、社会、文化、环境、性别、经济、健康等问题,追求持久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

   3)学科的价值功能。化学学科有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他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面临的挑战,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化学能源以及有效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自觉地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观,树立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去评析社会问题。

   4学科发展与社会关系。化学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它是人类关于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导与源泉。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它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有着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因此,化学学科德育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随社会科技的发展,化学新教材中体现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生活等问题,将化学教育的目标重心转移至着眼于大多数学生今后生活和就业、学习对化学的需要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综合化已成为当今化学教学的主旋律。

    新的教材中,有关C60、光导纤维、高温结构陶瓷等新型非金属材料,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燃料利用率的提高,开发新能源;以及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白色垃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增强了化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仅为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进步责任感,培养公民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

   5)化学学科文化与人类发展。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学科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学科文化的育人效应,在人类发展中有着重意义。

    化学学科文化是一种求真文化、贡献文化、服务文化。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求真态度,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对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教学中通过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认识化学家、化学科学、化学工业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贡献,形成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落实德育目标的操作方法

有效落实化学学科德育,教师要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作出整体安排,有要求、有计划、有目标、有总结、有研究、有检查、有激励,明确各年段学科的德育要求和任务,做到层次化、系列化,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以贯之。具体的方法是:

1.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学科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新的课程改革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健康。因此,化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要抓住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这个基点。

教师要真正树立教书育人意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起来,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自觉地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合德育内容,落实学科德育的目标。

2.转变机械的教学方式

    化学学科德育与教师、与学生、与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等条件要素有很大关系。化学学科德育的知、情、意、行等要素做到与教师、与学生、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落实学科德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方式的转变重点是转变“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学习方式,加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

3.加强学科德育的教研

教研组要制定学科德育的教研计划,分析形成本学科的学科德育体系。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利用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时随机地融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彰显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德育实现一般按照“获得概念---产生情感---解决内心矛盾---形成支配行为的意识和动机---外在行为表现”的过程进行的。因此,教师实施学科德育,要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情景法、角色法、欣赏法、转化法、比较法、迁移法、活动法、体验法等多种方式方法,晓知以理、潜移默化地进行;在师生的共同实践中,教师以敏锐的慧眼,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分析等手段,开掘、揭示学科教学中理性的光辉,融合学科德育因素,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让学生欢乐地成长。

学科德育与学科知识联系最紧密的心理要素是认知和情感。利用学科教学过程,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落实学科德育要注意:显性与隐性结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目标明确与方法自然结合,灌输与陶冶的统一;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情感和认知的统一。通过三个结合与统一,教师可着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增强对家乡、祖国、社会、环境的热爱,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和作风,以及辩证法思想、科学与人文精神

4经常交流思想和经验

化学学科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因此,进行学科德育,要分阶段、分周期、有步骤的进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中心内容和目标任务,在完成任务目标过程中,要多交流,组与组要交流,人与人要交流,还要进行师生间交流,校内要交流,校际间也要交流,学会借鉴前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在此基础上创新。总之,有交流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火花,有火花就有灵感,有灵感就有创新。

5.反思总结提高理性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加强学科德育资料的收集工作,注重教材的研究和备课环节的研究,充分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联系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时事政策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扩展课堂容量;多反思,形成随机应变的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做到学科德育不游离于教学;多总结,拓展学科德育的内容,增强学科德育的实效,努力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评价管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学科德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反映。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是学科教学的任务之一,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强化学科德育的规范,切实将落实学科德育纳入教学计划,抓实学科德育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环节,并注重学科德育的研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将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业与化学学科德育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在完成化学学业的同时,所表现出对学科德育规范的认同、践行、习惯;将评价教师的学科教学与评价学科德育结合起来,引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评价学科德育效果与评价学科德育过程结合起来,评价“行”与评价“知”结合起来,注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利用化学学科优势,使化学学科德育手段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和现代化,努力营造具有良好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评和他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根据化学学科德育的发展实际,逐步建立化学学科德育评价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如: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师课堂上的落实学科德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生化学学科学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案,将化学学科德育认知与践行纳入学业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中学教研部化学组

                                            (执笔  姚秋平)